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正在取得明显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于10月24日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在制度方面,银行今后有权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在这之后,对于此前通过利率控制市场的中国货币政策来说,将面临未知的世界。
人民币纳入IMF储备货币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决定资金配置的作用,有必要加快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23日对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原因如此表示。作为其前提条件,提到了随着各种金融产品的亮相,限制存款利率的意义出现下降,同时银行自主决定利率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同时,降低了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仍在利用利率实施货币政策。但是,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收紧”和“放松”货币政策这一当局的意图。实际上发挥效果的是资金量的控制。
而使这一点成为可能的是对银行的窗口指导。中国主要银行无论是资本还是人事,都由政府控制,在雷曼危机时与现在的经济减速局面下,起到扩大融资,刺激经济的部分职能。在政府拥有很大权限的中国,改变看起来容易的数量控制,而转向基于利率的货币政策,其原因何在呢?
最大的意图在于推动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储备货币。为此,需要推进利率自由化等,以彰显对金融改革的积极姿态。受此推动,IMF确定了11月内决定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的方针。
难以抵挡资金的激流
中国原本就存在迟早都需通过利率实施货币政策的原因。这是因为着眼于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资本移动的自由化也在不断推进,但如果资金开始跨境自由流动,将难以通过数量进行控制。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自由化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如果在僵化的人民币汇率条件下改变利率,有可能发生下列情况:为通过中美的利率差获利,大量投机资金在无风险条件下进入中国,反过来,投资资金将流出中国。如果汇率行情灵活波动,将易于防范这种事态。
当然,中国不会立即转向基于利率的货币政策。即使存款和融资的利率实现自由化,仍将保持基准利率,继续将这一利率作为参考的信号。目前,为了利率根据供求关系灵活浮动,完善市场将成为课题。不过,从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的货币政策调整是无法回到过去的进程。
犹如多米诺骨牌的各种课题的连锁反应,是中国开放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就算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权力,但仍然难以抵挡席卷全世界的资金的激流。加速市场化的一系列改革或将通过政府职能的调整,在有一天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吉田忠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