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为日经中文网撰稿: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第一感觉就是中国真的强大了。但这种感觉并非来自只能靠人造雪的北京战胜了阿拉木图,而是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态度。
记得2007年的2月,我还在东京的日本一家通讯社总部工作的时候,因为北京奥运会,单位决定把我派到北京,在去北京前要接受体育部部长的培训。部长是采访过10多届奥运会的老记者,但培训只问了几个问题,几分钟就结束了。
部长: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我:已经在日本了,正读研,从电视上看到申办成功的那一刻兴奋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部长:你为什么会掉眼泪?
我:……
部长:在北京就采访这个。
就这样我来到了北京,在那一年半时间里,脑子里一直在思考着那个问题。在采访1961年世界兵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邱钟惠时,一段话似乎让我找到了答案。
邱钟惠说起60年代初北京的情景:“当时我在国家队集训,没怎么走出过大门,一天在北京街头看到有人在吃树叶,感到很奇怪,一问才知道是因为没有饭吃。那个场景永远忘不了。但现在不一样了,想让世界看看现在的北京!”话语间流露出与过去诀别的兴奋和自豪。
是的,近百年来中国饱受折磨,而通过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国有着一种渴望。就这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寄托,把她看做中国走向富强的标志、一场融入国际社会的“成人仪式”。
但这种心理也潜藏着“弱国心态”,北京奥运会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当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全球受阻时,无数的华人挥舞着五星红旗出现在传递现场,要捍卫北京奥运会的尊严。用一位中国记者的话说:“那是弱国心态的顶点”。
这次北京申办2022冬奥会成功,虽然也有官方的庆祝活动,也有市民在电视采访时表露出兴奋。但已经没有2001年7月13日决定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的那天晚上,几十万市民自发去天安门广场高喊“中国万岁”的情景。
相反,有人在网上发帖说:“缺水缺雪,还办什么冬奥会呀,不办这个,就不能加快和完善城市建设吗?”甚至还有人喊出了:“太铺张了”、“阿拉木图加油”、“只要不是北京,就算是几内亚比绍我都支持”。中国人已经不用再赋予奥运会更多的“使命”了。
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盛会,也是历史,是政治,是经济,是社会。中国人正在一步步走出“弱国心态”……
作者王征为媒体人,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