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 为日经中文网撰稿:美国下一任总统是特朗普。当听到特朗普胜出的消息后,笔者想到了1930年代的日本侵华史。各位读者可能会奇怪美国与日本侵华有何关系。中国描写的日本全都是滑稽残暴的敌人形象,详细讲述日本人为何侵略中国的机会比较少。笔者想借此机会重新回顾一下日本悲惨的现代史。
|
合成照片 |
中国关于日本侵华的解释大多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1868年)积蓄力量后开始侵略中国,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时,虽然梦想出人头地的军队前线的年轻军官、充满野心的政治家以及在中国拥有权益的企业经营者都热衷于扩大在中国的特权,但在1920年代以前,陆军和海军的首脑、元老(明治维新的元勋)以及政党政治家之间推动侵华战争的想法并不强烈。
日本的统治阶层了解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极限,一直要求暂缓侵华。瓦解了这一局面的是1931年驻扎东北的关东军(1万4千人)擅自发动的侵占东北地区的军事行动,即九一八事变。日本中央政界一直反对驻外军人擅自行动,此次事件令昭和天皇震怒,称“驻外军队不听命令,鲁莽地扩大了事态,想用武力镇压中华民国的想法令人非常遗憾”。
侵华的背景是日本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在延续了250多年的江户时代,日本的人口几乎一直保持在3千万人左右,其中9成是农民。日本狭窄的国土面积,勉强能实现养活3千万人口的粮食生产。但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后,日本的人口开始呈爆发性增长。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增加,能够养育更多的儿童。另外,随着从欧美引进的西洋医学的普及,死亡人口也逐渐减少。
到明治维新开始30多年后的1900年,日本的人口超过了4300万,1925年达到了近6千万人。由于耕地有限,增加的人口无法全部务农。农业劳动人口为1400万人,之后也一直没有变化。取代农业吸收新增人口的,是新兴的工商业。明治政府提出“殖产兴业”的政策,从西洋引进近代产业技术,利用工厂开展的纺织业(丝线)繁荣昌盛。
新兴产业包括钢铁、机械、造船,以及商社、银行和保险等服务业。无论哪个新兴产业都需要劳动力,吸收农村的年轻人口实现了增长。因此并没有发展为狭窄的农村人满为患,饿殍遍野的事态。不过,还很贫穷的日本无法在国内消费掉全部的生产品。购买日本产品的是美国。1920年代中期,对美出口达到日本总出口的4成。
日本向美国出口丝线和丝绸,利用获得的外币购买棉花,然后再加工棉花作为棉织品出口,建立了这样一条产业链。缓解了日本农村人口膨胀冲击的,是以纺织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体制。资源短缺的日本能够在明治维新开始后50年里成为世界列强的一员,既离不开日本人的努力,也离不开进口日本产品的世界市场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这种情况在1929年突然开始瓦解。原因在于这一年发生的美国大萧条。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缩小,到1933年,GDP缩小到了1929年的近一半。猛烈的经济衰退致使美国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当时美国采取的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1930年制定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进口产品平均征收40%的关税。目的是为了从外国产品的冲击中保护美国国内的工厂,拯救失业人员。
打击的首要目标就是日本产品。日本失去了美国市场,只能将出口目的地转向亚洲。然而进入30年代后,经济危机波及到了全世界范围。各国纷纷开始对抗美国的高关税,像美国一样对外国产品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英国在包括英属印度在内的殖民地推行了高关税制度,将日本产品关在门外。荷兰也针对印度尼西亚设置了关税壁垒。
被世界市场抵制的日本产品唯一的销路只剩下中国。而中国的民族资本也从1920年代开始增长,与日本产品争夺市场。中国与美英荷法一样,也为日本产品的流入而苦恼,经常发生抵制日货的运动。在这样的困境下,日本军队的过激派想通过军事力量撬开中国的大门,垄断东北地区的市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一口号就充分体现了日本当时的情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