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小刘(右)区别使用“淘宝网”和实体店,将生活费的3成用于购买衣服 |
据她说,在大学校园里,会有意识的参考日本原宿风格,穿着成时尚街头范儿,而和朋友外出逛街购物时,则会选择欧美品牌,打造沉稳的形象。
据英国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统计,2013年中国服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万4368亿元)。这一规模将超过日本的约9万亿日元,且仅次于美国(29万亿日元),屈居全球第2。尤其是上海,大型商业设施鳞次栉比,年轻人对时尚较为敏感,且消费意愿旺盛。21岁的大学生小林表示,“我每月要花1千块钱买衣服。房间里现在有近50件衣服”。
而大学生光云等则表示,“会前往店里确认已看中的衣服的手感和做工,然后在网上寻找更便宜的店购买”。在中国,在店铺确认实物后再进行网购的“先逛店后网购”习惯已经并不稀奇。据美国咨询公司贝恩(Bain&Company)预测,中国网购市场已经达到世界最大规模,到2015年将扩大至3.3万亿元。
那么,究竟哪些品牌能在中国服装市场生存下去呢?负责制作人气时尚相关博客的公司女职员成锦丹解释称,“设计可爱的日本品牌、在第一时间引入流行元素的ZARA和H&M等欧美品牌,以及价格适中的韩国品牌,以上三类品牌深受中国20~40岁女性的喜爱”。不断增长的中国服装市场正在呈现出日、韩、欧美企业相互竞争的“三足鼎立”态势。
|
住在4人间学生宿舍的大学生小林称“拥有近50件衣服” |
韩国服装公司衣恋(ELand)已在中国开设约6200家店铺,甚至在同一商业设施内进驻5~6个旗下品牌。此外,已在中国开设了约230家优衣库门店的日本迅销也在优衣库上海店内开设了旗下低端品牌“GU”的中国首家店铺,以进一步开拓市场。
GU公司社长柚木治指出,“不仅是欧美的快时尚企业,中国资本的服装连锁品牌也正逐渐成长为今后的竞争对手”。中国当地资本打造的服装连锁品牌正迅速崛起,在休闲服装领域,中国的“美特斯邦威”深受大学生等群体的欢迎,而女装品牌“欧时力(ochirly)”也开设了约1000家店铺。
日本服装顾问小岛健辅指出,“中国设计师的水平每年都在提高”。上海东华大学还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开设了设计师培训课程。21岁的葛颖斐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将从服装缝制一直到设计。她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拥有自己设计的品牌”。
据成锦丹介绍,在中国,除了优衣库和无印良品等日系品牌外,Mash style lab公司的“SNIDEL”以及Cross Company的“earth music & ecology”作为设计风格可爱的日系品牌也备受欢迎。
在上海的商业设施,销售竞争正日趋激烈,开店半年或1年就被迫关闭的商户也屡见不鲜。要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各企业更需要突出与其他品牌的差异。
(远藤邦生)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