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A”级大米太多带来的麻烦
2017/03/02
日前,日本谷物检定协会发布了2016年国产大米的“美味排行榜”。在全国141个品种中,有44个品种获得最高评级“特A”,占整体的3成,数量仅次于2015年产的46个品种。但是,日本的大米市场出现了失衡现象,大米产地都在努力种植“好吃的大米”,而市场上的低价商用米却出现了短缺。
特A名单中除了北海道产的美梦米 (Yumepirika)和新潟县鱼沼产的越光米等老面孔之外,富山县产的Tenkomori等13个品种新入选。此外,神奈川县产的Harumi和广岛县产的Akisakari首次登场即获得特A。广岛县农业经营发展课表示,“希望推广特A大米”。
在新品种势头强劲的同时,评级下降的老品种也很突出。以被称为新潟县的三大越光米的“岩船产越光”为代表,16个品种从特A下降至A。在评级下降的品种中,越光达到6个品种,接近40%。
谷物检定协会表示,“特A和A在大米市场上占到87%,达到最高份额”。2006年产的特A仅为17个品种,还不到2016年产的40%。由于获得高评级就能以高价销售,生产者的积极性随之提高。在大米消费下滑的背景下,各个大米产地都希望获得特A。此外,还有稻田实行全面水温管理等措施,专注于种植用来排名的大米。
目前,超市货架上摆放的名牌大米大部分是特A。市场呈现饱和状态,正在掀起零售价格竞争。据日本总务省的零售物价统计,从“越光米”在东京的价格来看,截至1月,5公斤装为2355日元(约合人民币143元)。而2004年曾超过3000日元。
谷物商店“Suzunobu”代表董事西岛丰造指出,“并非被评为特A就能畅销。产地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各自的特色”。
由于追求高价的名牌大米种植过度,导致在外和在家用餐时不可或缺的商用大米的种植减少,已逐步陷入供不应求。
面对不断加剧的供求失衡,日本农林水产省提出忠告称,“希望农户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大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