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用化合物构建出人体iPS细胞
2022/05/31
北京大学等的研究团队日前宣布,以只使用化合物的新方法成功构建出人的iPS细胞。与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发现的在人体细胞中加入4个基因从而构建iPS细胞的方法完全不同。这可能促进实现更轻松且大规模构建iPS细胞的方法等,但也存在其他研究团队能否再现同样的结果及安全性等课题。
“如果是真的,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iPS细胞的团队负责人林洋平评价称,“在人体细胞中加入化合物促进构建iPS细胞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都是同时结合转录因子(一种基因)诱导。此次没有采用转录因子,而只是添加化合物,这一点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事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等的论文已刊发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邓教授等人把利用这种新方法构建的iPS细胞称为“CiPS细胞”。该团队2013年宣布构建出小鼠CiPS细胞,之后又用了9年时间,实现人体CiPS细胞。采用不同方法的山中伸弥等人2006年宣布构建出小鼠iPS细胞,次年2007年报告成功构建出人体iPS细胞。
据邓教授等人介绍,在人体细胞中加入多种化合物,分四个阶段用了大约40~50天培养,就形成了iPS细胞。CiPS细胞可以利用胎儿及成人皮肤等细胞构建,构建效率为0.2~2.5%左右。
跟山中伸弥一起发现了iPS细胞构建方法的京都大学准教授高桥和利表示,“全面进了各种需要做的实验,研究做得很完善。想象一下确定条件之前的不断试错,真的很厉害”。同时也表示,“不管是小鼠iPS细胞还是人体iPS细胞,只有邓教授的研究室做出了成果。希望其他团队也可以再现,以确保可靠性”。
山中伸弥与高桥和利首先发现的方法是,通过在体细胞中导入4个被称为转录因子的基因,来引发初始化(重编程),使其变成万能细胞iPS细胞。初始化所需要的4个基因“Oct4”、“Sox2”、“Klf4”、“c-Myc”被称为山中因子。
山中伸弥等发现了导入4个转录因子来构建iPS细胞的方法(图片由山中提供) |
高桥和利关注的是CiPS细胞形成过程中基因发挥作用的方式。制作CiPS细胞共分4个阶段,第3阶段以后,Oct4和Sox2才开始发挥作用。据分析,添加化合物后,并不是首先由山中因子发挥作用才开始发生初始化的,而是由其他机制推进初始化。虽然起点和终点都是“从体细胞到iPS细胞”,但过程额可能是多种多样。
新华社对此次的研究成果报道称,突破了干细胞制备技术的界限,未来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严重肝病、癌症等重大疾病。不过,现阶段CiPS细胞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