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造船企业常石控股和川崎重工正在造船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努力奋战。由于海运业持续萎靡,中国本地的造船厂相继破产。常石通过在中国一并解决当地的就业和教育问题,希望为度过海运严冬打下坚实的基础。造船业属于劳动集约型产业,很难实现自动化生产。日本常石正在海外市场寻找生存的转机。
舟山群岛位于上海东南150公里处,由多个小岛组成。在人口约9500人的秀山岛上,有一所常石集团的技校。
“老师好!”一群16~19岁左右的学生们正在上课,他们充满稚气的眼睛认真盯着大屏幕,手中不时记下笔记。该学校共有约100多名学生,他们在这里学习造船所需的船体构造和材料等知识,以及语文和数学。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对学校每年投入约230万元。
秀山岛变“常石岛”
日本常石于2003年开始进入舟山,不仅建设造船厂,还对秀山岛的开发进行了支援。先后支援建设了员工子弟幼儿园以及隧道等基础设施。岛上的居民一半以上都与造船厂有关系,甚至有当地人称这座岛为“常石岛”。常石集团总经理奥村幸生表示:“我们希望能和当地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2007年常石分校开学以来,至今共有200多名毕业生。他们几乎全部进入造船厂工作,担任技术人员或是设计师等岗位。校长吴昊说,因为我校提供的就业企业在附近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有志人才。”
从教育到就业,再到基础设施建设,常石的“全包”做法借鉴了在菲律宾宿务岛上的经验。1994年,常石进入宿务岛巴兰班市(Balamban),在那里开设了学校和医院,修建自来水管道,甚至参与了山上造林等地区振兴活动。巴兰班市的税收涨了17倍,人口也增加了60%,达到8万人口,常石造船厂成为了岛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舟山从2007年开始制造商用船舶,年造船能力为30艘(折合5万吨级散装货轮计算),员工人数增至约4300人,是总公司工厂的两倍。目前已经造了100多艘船,还可生产新型首制船。
然而,造船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恶化。中国分布着800~900多个造船厂。由于多数船舶以运送铁矿石和煤矿石的散装货轮为主,供给过剩再加上资源价格下跌,导致造船市场需求低迷。同时,金融机构收紧贷款以及买方取消订单等问题又导致造船企业资金周转不畅。南通明德重工等多家民营造船厂相继宣告破产。
外资船厂也不乐观。韩国造船巨头STX集团在大连的造船厂在2015年春天被迫破产。这里曾经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员工人数一度达到2万人。
舟山的常石造船厂在2015年的营业额预计约为30亿元,处于7年来的最低水平。以高燃效为卖点,2016年预期将同比增长20%,达到37亿元,但仍旧不能松懈。
“比日本人更优秀”
舟山的常石造船厂订单由日本总部承接。为了渡过不景气时期,推进经营本地化,打牢基础必不可少。造船厂的高层领导里中国人所占比例达80%,较5年前增长了2.5倍。总经理奥村幸生表示:“我们培养的技术人员比日本人更优秀。2年后日本人大概就只剩厂长了吧。”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