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即国家”,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提出该口号是在19世纪中叶,因为支撑所有工业的战略性原材料就是钢铁。在经济重心已从产品制造转向服务的21世纪,如今是什么情况呢?
“得数据者得天下”,这是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话。创造经济价值的原材料正在变为数字化信息。
关于大数据集中在世界的何处,观察作为信息传输通道的海底光缆就会一目了然。
中国和美国之间以很粗的光缆直接连接。作为东盟(ASEAN)的中转站,新加坡放射出无数条干线。作为太平洋以西的中转基地,日本的地位很难说高枕无忧。
美国谷歌和Facebook于10月12日宣布,在2018年建设连接洛杉矶和香港的光缆。不仅是通信公司,在互联网上的“平台提供商”也将掌握专用线路。
从事社交网络服务(SNS)和电子商务的美国企业加快投资连接亚洲的线路和数据基地的原因何在呢?因为创造产业原材料数据主角的不再是企业,而是一个个消费者。
中国和印度分别有14亿人,而东盟有6亿人。人们通过便携终端相互连接。搜索记录、支付记录、烦恼的事、自言自语、照片、视频……每个人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向网络上传信息。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数据生产地。
吸收庞大数据不再是美国企业的独角戏。创新也不仅限于硅谷等美国的西海岸。
阿里巴巴的在线支付服务“支付宝”的用户达到约5亿人。结算额达到美国巨头贝宝(PayPal)的3倍。此外,腾讯控股也以11亿人的微信注册用户为武器,通过微信支付迅速扩大海外市场。
中国政府曾建立了互联网长城,阻止外国企业的进入。在城墙的内侧,在广阔的数据海洋中拓展新业务的中国企业逐步获得了实力和经验。
城墙为单向通行。中国企业从内部进军海外不受影响。以在纽约上市的阿里巴巴为代表,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巨头在东盟增加了用户,并逐步进入日本市场。
现在没有公平处理数据的国际规则。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本来能够成为规则制定的基础,但因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而触礁。而日本的国会则拘泥于汽车和农产品相关的古典式国家利益讨论,仍未看清21世纪经济的姿态。
目前的亚洲掀起了数字产业革命的风暴。这长场风暴迟早将席卷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新加坡 编辑委员 太田泰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