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为夏普寻找收购方的2家主要交易银行在与日本产业革新机构谈判的同时,也接触了另外一家“外资”公司。那就是美国投资基金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
KKR认为夏普的盈利预期超出实际能力,2家银行回答:“如果贵公司这样认为,我们也没办法”。之后就不再联系KKR。有相关人士指出,“希望形成两家竞争的局面,但或许一开始就遭受拒绝”。
最后决定收购夏普的是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但是,如果鸿海没有参加收购,承担夏普重建任务的很有可能就是产业革新机构。产业革新机构的出资额为3000亿日元。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国家资金变为“活钱”?
在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后,日本产业再生机构成为企业重建的核心。2005年3月结束了债权的收购,将重建任务交给了市场机制,但日本政府后来又救助了3家电子领域的企业。本着“不能交给外资”的想法,日本政府投入了4000亿日元。结果,1家破产,另2家也在世界缺乏存在感。
政府希望维持影响力,而民间企业依赖政府。这种情况实则暗藏危机。结构改革的迟缓催生了夏普财务危机和东芝会计问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规模革命”。鸿海自2000年以后,在全球收购了多家家电和零部件工厂,2015年的销售额扩大至约50倍。智能手机的生产规模达到每年2亿部以上,是日本国内产量的100倍。日本调查公司Circle Cross Corporation社长若林秀树表示,“日本企业已经被亚洲企业拉开了十亿百亿的差距,但日本仍然没认清竞争舞台”。
美欧企业也走在前头。德国西门子和美国通用电气(GE)出售了家电业务,将发电等社会基础设施和物联网相结合,在向服务业型的高收益经营模式转变。
市场对变化充满期待。通用电气的股票总市值达到约31万亿日元,在2月底跃居世界第8,是日本最大电子企业索尼的8倍。在“用什么盈利”和“如何盈利”方面,日本企业或许正站在悬崖边上。
已有日本企业开始效仿欧美做法。通过大型收购成为世界第一大空调生产商的大金工业将收购目光对准了美国硅谷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大金希望利用物联网,将“定制空气”这一崭新的服务推向市场。
松下的医疗器械子公司在2014年被KKR收购。这家子公司在近期收购了德国拜耳公司旗下的医疗器械业务,在糖尿病相关病症检测仪领域跃居世界第3。收购过程曾一度中断,但KKR从中斡旋,利用外资网络,成功推动全球性的重组得以实现。
东京大学教授柳川范之表示,“鸿海收购夏普象征着只在日本国内竞争的时代已经终结”。站在世界舞台上,打造前所未有的新产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的收购技巧也将受到考验。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在4月2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将帮助夏普重新成为尖端品牌。夏普将重回世界舞台。对于日本其它电子企业来说,探寻之路也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中山淳史 山下和成 饭山顺 世濑周一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