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据美国调查公司IDC的数据,2015年1~3月中国的智能手机供货量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下滑。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90%,其二为换购需求也已告一段落。美国苹果凭借iPhone 6系列销售良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而品牌竞争力出现下滑的韩国三星陷入低迷。在已经趋于饱和的中国市场上,手机厂商的生存竞争正变得空前激烈。
市场走完一个轮回
在北京的一家中国移动的手机店里,试用柜台上摆放着“vivo”、“OPPO”等中国品牌智能手机,三星被挤到了不起眼的角落里。销售人员压低声音说:“你问三星?虽然能便宜一点儿,但不建议你买。现在有点儿拿不出手”。
据IDC的统计,2015年1~3月中国智能手机的供货量9880万部,同比减少4.3%,6年来首次出现市场萎缩。此前一直持续增长的市场突然急刹车,遭受打击最大的当数三星。三星1~3月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同比减少了一半,只剩下9.7%。
“还是得调整生产计划啊”,一位大型电子零件厂商的高管发出如此叹息。从2015年初开始,三星大幅增产“Galaxy”系列等主力产品,希望挽回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三星要求零件厂商优先供应零部件,许多厂商答应了三星,但结果却恰好相反。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2014年售出的智能手机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4.2亿部。三星原本希望通过增加供货量,挽回中国市场下滑的销售额。但这一主动求变的举措到目前为止并未奏效。相反,由于销售低迷,三星已经陷入了库存剧增的困境。
具有品牌吸引力的苹果通过iPhone 6和6 Plus卷土重来,小米等一些中国厂商也通过低价争夺三星的用户。但是,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仅从品牌竞争力的差别来看还是无法解释清楚,这里面存在着结构性因素。
“百脑汇”是北京知名的电子市场。已经在这里卖了7年手机的李茗月(42岁)掩饰不住心中的担忧。李茗月认为,智能手机的新旧替换热潮已经结束。2015年以后,市场增长肯定会放缓。据李茗月介绍,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正式普及始于2009年以后。随着三星和苹果的到来,此前一直使用传统手机的消费者几乎同时换成了智能手机。在最早的智能手机使用两三年后,为了追求性能与设计款式,2012年出现了大批消费者更换新机的热潮。现在市场已经走完一个轮回,消费者的想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公司职员夏圣基(32岁)的选择证实了李茗月的判断。小夏2014年3月买了一部“iPhone 5S”,眼下仍考虑继续使用。尽管他频繁地用手机聊天和玩游戏,但他觉得“现在的手机性能已经够用了,只要不丢不坏,就不换手机”。
60家企业鏖战
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90%,连内陆地区的山区和农村也都如此。手机性能也得到提升,一般的应用软件都可以使用。这样一来,替换周期就不可避免地变长了。李茗月认为,“除非推出特别新型的智能手机,否则就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保持高速增长”。而IDC也预测2015年市场将与上年持平。
联想手机的市场份额在2015年1~3月出现下滑。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杨元庆5月21日在香港举行的财报发表会上表示,联想在中国市场上不再追求销售量,而是走向能盈利的业务模式,表明将改变以往主打低价手机的经营方针。即使是小米等看起来业绩不错的厂商也开始流传“流通库存开始过剩”。结构变化的影响似乎已经波及到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整个行业。
金立、锤子、魅族(MEIZU)——继创业仅4年就一举成为全球知名企业的小米之后,中国的新兴厂商也纷纷踏足智能手机市场。生产“vivo”的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的主力机型售价为2000元左右,与小米基本相同,性能也相差无几。2年半以前步步高还一直以外语学习机为主力产品,现在已经转换了经营方向。
据悉,这类新兴厂商在中国总共有60家。和拼装台式电脑一样,只需把零部件组装起来,就可轻松生产智能手机。因为谁都可以做手机,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品牌也很容易过时。百脑汇的李茗月说:在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最受欢迎的是台湾的HTC,接着是三星,但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对于手机店而言,认准形势非常重要”。
要想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除了开拓印度、东欧及南美等新兴经济体之外,智能手机厂商还在积极摸索新型业务。具有代表性的是可穿戴终端。联想集团正在重点开发“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联想要充分利用其收购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小米除了可穿戴终端之外,还涉足智能电视及平板电脑等业务。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阿部哲也 北京、小高航 上海、中村裕 广州 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