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要拜师学艺,要效法的既不是美国苹果也不是韩国三星电子,而是迅速成长的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北京小米科技。索尼的口号是“向小米学习”。
目标“小索尼”
小米的成功秘诀是以“高性能低价格”为目标。销售几乎只通过互联网渠道,产品设计和制造也都外包出去,以此坚决降低成本,不断威胁着三星的市场份额。索尼在小米身上看到了摆脱高成本的“小索尼”前景。
“应该缩小亚洲业务”,“裁员1000人是否合适”?索尼内部围绕智能手机业务重建出现了分歧。索尼正在讨论削减相当于业务整体约15%的人员,但索尼的一名企业干部却称,“如果有必要增加削减,2014财年(截至15年3月)最终亏损(2300亿日元)进一步扩大都没关系”。
平板电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索尼电子业务每年都在裁员,但仍然持续亏损。“如果现在不改变,未来将责任重大”,索尼首席财务官(CFO)吉田宪一郎将“止血”定为最优先课题。问题在于无法制定出“止血”之后的“复活”方案。
曾凭借晶体管收音机和“随身听(walkman)”震惊世界的索尼一直在借助8毫米摄像机和“PlayStation”等的热销来扩大业绩。但在进入21世纪后,这种情况戛然而止。由于被卷入与亚洲等海外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业绩强劲时膨胀起来的成本成为了索尼的绊脚石。
如果追究亏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畅销商品。不同于拥有汽车、住宅等面向企业业务的松下等企业,对索尼那样的企业来说,畅销商品是电子业务复苏不可或缺的“利器”。畅销商品能鼓舞因亏损和裁员而低落的士气,能恢复自由的开发能力。但这一“利器”,至今仍没有找到。
One Sony战略正在崩溃
美国基金公司Third Point向索尼提出将娱乐业务分拆上市。索尼的盈利结构是以电影、音乐和金融业务弥补低迷的电子业务。如果没有电子业务,包括本财年在内的5年累计营业盈利将接近7000亿日元,而现实则仅为一半,只有3500亿日元。
索尼社长平井一夫一直试图通过融合软件、硬件业务的“One Sony”战略实现增长。借助《蜘蛛侠(Spider Man)》系列等热门作品,软件业务稳定赚取利润。但是,作为核心的与硬件融合则完全没有取得进展。
智能手机被索尼定位为与游戏、图像传感器并列的3个增长支柱之一,同时还是向消费者销售电影、音乐等内容的One Sony战略的核心产品。一名索尼的管理人员称:“现阶段不会撤出智能手机业务”,但如果看到索尼不仅落后于苹果,而且被中国企业超越的现实,就知道这一战略已处于崩溃边缘。
存在感日趋薄弱
9月16日,索尼首次宣布将不向股东分红。次日,索尼的股价应声下跌了10%,但同日的日经平均指数却大幅走高。因为大型机构投资者会抛售持续亏损的企业股票,持有的索尼股票已经不多。2003年因业绩下滑导致行情出现日本股市动摇的“索尼冲击”不会再现。“如今的索尼已不是日本有代表性的增长型企业”,一家投资公司的企业干部直言不讳。不管在电子产业还是股票市场,索尼的存在感都在下降。
花旗集团全球市场日本公司分析师江泽厚太认为:“如果撤出数字家电业务,就能将经营资源集中于娱乐等优质业务,索尼将有望获得增长”。剥离、出售亏损业务,然后专注于优势业务——是陷入危机的企业共同的药方。如今索尼的优势并非硬件,而在于软件。为作出改变公司的决断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记者 田中博人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