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初审:为何中日媒体温差如此大?
2017/12/13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张石:备受瞩目的中国女留学生江歌被害案,12月11在东京地方法庭开庭审理,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香港媒体及中国网民等的极大关注,在12月12日这一时点,在中国最大的检索引擎“百度”的“新闻”这一栏目中用“江歌、开庭”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有87,800相关条项,重要的门户网站及媒体,几乎都在重要的位置,非常及时地报道了这条消息。
东京地方裁判所 |
最少有数十个中国媒体,派人来日本专程采访。11日在开庭前,由于希望法庭旁听的人过多,进行了抽选。最后,在300多名希望进入法庭旁听的人中,抽选了31个旁听席位。仅从笔者在现场所看到的情况看,大多数是中国媒体或为中国媒体服务的人在排队抽签。
从报道的内容看,也非常详细到位,从检察院对被告陈世峰的起诉内容,陈世峰的自我辩解,到律师为陈世峰的辩解,法医当堂的对证等等,都条分缕析,事无巨细。
而从当地的日本媒体来看,报道这次开庭的媒体非常少。在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雅虎日本”的“新闻”这一栏目中,用与“江歌、开庭”这两个关键词意思相同的日文关键词进行检索,在12月12日这一时点,仅有两条相关消息,绝大多数的日本媒体没有报道这一消息。笔者曾问过一家日本大电视台的朋友,会不会报道这次开庭,她通过询问回答笔者说:她们电视台已经不再报道这一消息了。
|
而从报道的内容看,中国媒体的报道多是几千字甚至上万,而从日本在“雅虎日本”的“新闻”这一栏目中查到的两条新闻来看,两条都约400多字。
此事件是发生在日本的事件,为什么中日对此的报道有如此巨大的温度差呢?探究其原因,大约有如下的理由。
从这个事件本身来看,是一场被害者江歌卷入刘鑫与陈世峰感情纠纷的事件,这是一件在各个国家都可以看到的普通的杀人事件,对整个日本社会冲击不大,但是在中国为什么掀起如此的舆论狂澜呢?
首先是因为,江歌的母亲江秋莲女士锲而不舍为女儿讨公道。江秋莲于2017年8月14日在国内发起签名活动,请求日本法院判处陈世峰死刑。11月4日,江歌遇害一周年后,江秋莲赴日开展签名活动。12月1日,她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450多万份签名,引起了国内民众极大的同情。
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掀起了对刘鑫的“道德审判”热潮。
由于案发后刘鑫躲避与江母见面,江母还指其家人对她冷言冷语,一些媒体与网络认为,刘鑫一家漠视受害者并推卸责任,对他们猛烈批评。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带头对刘鑫进行“道德审判”,这场审判随着对陈世峰审判的深入,有愈来愈猛烈的趋势。在初审之前,人们指责说:江歌在门外被陈杀死,其时刘鑫就在房间里,房间的门则一直没有打开(江歌母亲质疑刘鑫反锁房门,但刘鑫坚决否认)。互联网民质问刘鑫当时为何不开门对江歌施救,更愤怒于她之后拒见江歌母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