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97)疫情后的中国对日招商应从“坐商”改为“行商”
2020/05/08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前些时候,因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一个发言,中国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浪,媒体上出现不少日本企业要从中国撤退的报道。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安倍首相3月5日在“未来投资会议”上,听取了多名经济界领袖的意见后指出: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产品供应出现减少现象,使得整个产业链遭受影响。日本必须考虑让那些对某一国家依存度较高的产品、附加价值高的产品的生产基地搬回日本国内来。或者尽量不要依存于一个国家,向东南亚各国转移,实现生产据点的多元化。
4月7日,安倍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拨出108万亿日元(约7万亿元人民币)的款项,作为“紧急经济对策方案”来对付疫情造成的经济滑坡问题。其中有一笔多达2435亿日元(约156亿元人民币)的款项则用于支持日企将设立在中国等海外的生产据点搬回日本国内或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去之用。
显然“中国+1”政策的倾向性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具体化了。中国方面很自然地出现了很多担忧的声音,笔者也受到不少中国企业界的朋友前来咨询,有确认事实情况的,也有讨论对应措施的。
不过,笔者认为对日本政府的这一决定,中国方面应该持平常心看待。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企对中国的投资有过几个高潮,上世纪80年代初及90年代中期的投资高潮暂且不论,就拿本世纪初来说吧,日企简直像排山倒海那样前往中国投资。
当时,笔者在三井住友银行苏州分行蹲点采访,该分行负责日企投资的工作人员每天忙得居然连上个厕所都得奔跑着过去,一天接待7、8家前来咨询投资事宜的日企,已经根本不算稀罕事了。该银行苏州分行的日本人工作人员曾不无夸张地对我说:“在苏州结集的日企之多、技术水准之高,简直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制造航天火箭能力的产业链了。”
尽管这是夸张之词,但也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下,日企是十分积极地走向海外布局,构筑产业供应链的。
我在苏州曾看到一家日企的干部12月下旬匆匆从日本赶到苏州,跑到三井住友银行苏州分行来咨询。这位干部进门就急切地问道:“我们公司已经决定明年4月初在苏州新工厂要开工,我想问怎样才可以做到?”当时,我好奇地问:“你连对当地的基本情况都不调查一下就这么贸贸然地决定建厂开工么?”那位日本人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索尼、松下这样的大公司都跑到苏州来建厂了,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还需要调查什么?跟着他们后面干,没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