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172)自行车和中国人
2017/06/13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走在北京和上海的街头,随处都能看到共享单车。5月我去广州的时候,共享单车的数量仍然很少,而去大连时,1台也没看到。实际感受到共享单车仍未全面进入中国所有大城市,但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在1个月之后再去,或许就能看到大量共享单车。
有一次,为了和家住北京亮马桥地区的朋友一起去吃好吃的餃子,从朋友家坐上了出租车。乘出租车5~6分钟即可到达,但步行则需要很长时间。去的时候顺利打到了出租车,但回来时却迟迟打不到出租车。朋友在智能手机中安装了呼叫出租车的打车软件,但仍一边走一边招手叫出租车。
北京市朝阳区 |
于是朋友说,“乘坐共享单车吧?用我的应用程序可以借2台”。
然后我说。“我……不会骑自行车”。
朋友感到非常吃惊。“诶~,很少见啊”。
我也笑着说,“是啊,很罕见,我在农村长大,但不好意思的是,我不会骑自行车。特别缺乏运动神经……”
结果,出租车随后很快打到,返回朋友的家,但我突然想,“在中国,或许也有人不会骑自行车?不可能没有吧?”
中国曾是世界第一的自行车大国。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农村,此前在中国生活,没有一天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人。总之不管是去哪里,都能看到自行车。在仍未建设地铁的城市尤其如此,自行车成为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
尤其经常看到自行车的是大学校园。与日本的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面积更大。以前,我去北京的清华大学采访时,走在非常广阔的校园里感到疲惫不堪,而且到了晚上,在走到并非正门、而是从未走过的大门时,心想“怎么办?从这里能不能顺利回家?”,感到很担心。
大型共享单车提供商共享单车(ofo)的创始人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自己的自行车曾多次被盗,由于这种惨痛的经历,找到了商业机会,这很好理解。这是因为在广阔的校园中,自行车是必需品。
对于骑自行车理所当然这种生活环境存在于社会的深处、而且对与他人分享使用物品基本上没有抵触感的中国人来说,可以说共享单车是理想的生意。
在5月中旬一个傍晚的6点前后,与日本朋友2个人走在北京三里屯附近。或许是因为正好遇到下班时间,数量惊人的自行车的浪潮一齐涌来。看到这种情形,朋友喃喃自语道。“简直就像回到了过去的中国”。
我感到吃惊。确实如此。我在近30年前在北京看到的情景也是如今惊人的自行车的浪潮。当时大家都穿着人民服,骑着朴素的自行车,但今天服装变得时髦,都背着漂亮的包,骑着黄色和橙色等色彩鲜艳的共享单车。
对于这种风景,30年前的中国人是否能想像得到呢?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 《爆买之后他们将瞄准哪里?》,《中国精英向往日本》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