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169)最终你还是会独身的
2017/06/0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踏入三十岁的时候,你身边的人,都应该要走进「人生另一阶段」了。
大学毕业后,每个月你开始储一点小钱,就是要为将来结婚或买房的时候用。可是,当你储了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身边的一些同学,那些父母已準备好将来结婚住处的同学,就开始搞结婚了。他们想要小孩子,他们的家人想要小孩子,所以他们想「早一点结婚」、「早一点定下来」,于是你就从你的月薪中,把一小部份变成结婚基金,之后就结婚了。
成婚之后,人生就有很多转变。你的同学不再容易出来相聚,聊的话题,都由工作的烦恼变成结婚的使费,或是兄弟姊妹等等的是非。你以前的好同学,好像变了,差一点点,你们就会开始聊香港电视台的白痴剧集,或是那儿体检,吃什么胆固醇会下降。
如果你过了三十五岁,你仍是独身,那就麻烦了。不论在香港或日本,你的同事就会开始想像你的性取向,你的怪癖,以至想像你的性格问题。
只是,你回想一下,从2005至2017这十多年,我们经历了智能手机的洗礼,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社交网路,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时间或精力,你可以随时在不同的地方,跟不同国籍的人性交。因为,你有智能手机。
独身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在现流动的现代性中,我们如何理解我们需要「一个人」过日子?
独身大国‧日本
日本的广告公司会做很多日本的社会研究。因为他们需要向客户提供「最新的消费慾望流动」的意向,从而令客人知道如何制造新的商品或建构市场推广计划。因此,其实有一些在日本出身的社会学家,都有机会被商务机构吸纳。日本广告公司博报堂,有一个专责为「独身者生活」研究的计划。当中的研究人员荒川和久,在2017年年初出版了一本叫《超ソロ社会「独身大国・日本」の衝撃》(超独身社会,独身大国日本的衝击)的书。
据他想像的日本社会未来像,是这样的:根据推测,日本在2035年,15岁以上的人口之中,将会有约一半(48%)为独身,包括从未结婚者、离婚者及寡妇。日本人将会面对「超独身」社会,过去以结婚组织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区」将会瓦解。
荒川劝他的读者,主要是日本的读者需要摒弃「只有结婚才能幸福」的想法,避免变成「亲密的单独依存」,即「我的人生只需要有丈夫和孩子,甚么都不需要」的状态。
「超独身」社会之中的人应如何自处呢?荒川认为,目标应该是「选择性地有复数的依存」,简言之,就是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应有不同的,可倚靠的、可相互信赖的关系。这并不是指所有事情都倚赖他人,而是首先要在「精神上自立」,然后跟很多人建立关系。在有需要的时候,不会令自己没有选择。而最常见的,近英伦哲学才子阿伦迪波顿所言的,从嗜好入手,结交朋友,在社交网络维系昔日建立的关系(如旧同学),在工作或家庭以外维持一个「外在社群」。如果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到时候想要结婚也没问题,但不要为了想结婚而寻找对象。
荒川说:「在江户时代的夫妇各自都有工作,比较自立,而离婚率也很高,并没有倚赖着婚姻关系。」到了二战后的高度经济成长期,结婚对女性来说等同于另一种的「永久就职」,才造成几乎全国民都会结婚的风气。不少人抱着「女性就是要结婚和生孩子」的想法,并以此压迫自己和他人。他认为,从今以后,个人及社会应重新思考「家族」的形态,不一定是传统的夫妇,而可以是同性婚姻、事实婚姻(即不登记结婚,但保持如婚姻一样的关系)、经济协力婚姻等新形式。
最近,在中国全国,有一套电影叫《春娇救志明》上映:这是一个持续了八年的爱情故事。到第三集的落幕,结尾包装整段故事的,是一段婚姻。一个因为父亲从小离开自己家庭而没有自信的港女,为着安全感寻找着婚姻和家庭,作为她人生的寄託和出口。在香港,不少女人自己没有自信,就用家庭、丈夫或小孩的成就来证实自己活得好,不论他们的学历如何,读几多书,见几多世面,有不少港女就是用别人成就自己,也以为自己的身体和婚姻在成就另一个人。但拉板一点时间轴而言,婚后可以「在一起」的人,少之又少。精神上不再一起,只有形式的婚姻亦不罕见。我们真的可以一个人自处吗?可以学会不「依附」婚姻这一段排他性强而形式单一的关系吗?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