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过去日本存在“教育妈妈”这个说法。那是30~40年前的事情。令人联想到可怕的母亲形象,即为了让孩子升入一流大学,硬逼着孩子学习。
我本人出身于乡下,周围基本上没有“教育妈妈”,但在电视上,有关教育妈妈的话题很多。
例如,我小时候看过日本放送协会(NHK)的节目《坦率的战士们》,就是根据名为城山三郎的小说家撰写的原作改编的电视剧,这是一心想让孩子升入东京大学、异乎寻常地执着于孩子教育的母亲的故事,让孩子的童心产生了恐惧。
这部小说的出版是在1978年,拍成电视剧是第二年,当时日本正好处于经济增长时期。1969年开始连载的漫画《哆啦A梦》中也出现了教育妈妈。那就是主人公野比大雄的同班同学骨川小夫的母亲。骨川小夫的家庭很富裕,对教育很热心。甚至给孩子请了家庭教师,这在当时很罕见。
但是,自从10多年前开始,街头巷尾已经很难听到“教育妈妈”这个说法。
那么,教育妈妈是否已从日本消失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如今日本仍存在教育妈妈,但在如今,则被“御应试妈妈”这个说法所取代。
“御应试”存在于对教育热心的家庭,在单纯的“应试”一词之前特意加上“御”字,以郑重加以称呼。
为了让孩子升入一流大学,从上幼儿园时开始,就强迫孩子学习技艺和专业知识,家长与孩子齐心协力应对考试。
感觉这与过去的教育妈妈没什么不同,但在如今,应试学习班的数量明显越来越多,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应试的经验信息也显著增加。
在存在大量应试信息的背景下,目光瞄准如何度过“御应试”期间、获得“考中”这一桂冠,是如今应试妈妈的特点。
此外,今昔明显不同的是,如今原本对教育并不热心(或者家长的教育水平不高的)家庭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升入一流大学,也在绞尽脑汁,这种类型的教育妈妈(或是教育爸爸)出现了增加。
拿身边的例子来说,就是艺人。日本的演员和歌手很多都学历不高,但具有经济实力,而且长相出众。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追求自己还没获得的唯一东西(学历),就强迫孩子参加“御应试”。或许可以说这是自卑感的另一面。
除了艺人以外,想让孩子拥有自己所不具备的学历、致力于“御应试”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这样的家长撰写的书籍都成为畅销书,令人惊讶不已。
例如,在书店里,下面这些书名的书籍很畅销。
《应试时母亲起9成作用》、《乡下夜总会的老板将儿子送入东大》、《如何培养考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孩子》、《强势父亲在不让孩子上高中和学习班的情况下、将3个儿子送入京都大学的故事》。
书名本身就很有冲击性,但这类书籍很畅销。能力并不突出的家长(或孩子)或许都在梦想“我或许也能做到”。
此外,还有的书籍称,学习完全不行的孩子下定决心,参加应试,结果取得了成功。
“全年级倒数第一的女生在1年里将“偏差值(注:指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与个人分数无关,反映的是每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名次)”提高40、应届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就是如此。
这本书是学习班的老师描写自己的学生,以《倒数第一女孩》这个名字拍成电影,在中国也很受欢迎,或许有人知道。“倒数第一女孩”的母亲则得到“倒数第一妈妈”这一爱称,甚至还出版了倒数第一妈妈写的书。
就像这样,日本的教育妈妈在最近40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
虽然没有中国那么明显,但在日本,如果在傍晚放学的时间走过知名小学的校门前,会看到大量母亲等待孩子放学的情景。日本家长不会像中国那样,帮孩子拿书包(这种程度不算过度保护),但在对孩子期待很高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那么到40年后,在变化速度比日本更快的中国,教育妈妈将会变成什么样呢?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