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肖敏捷:根据日本法务省的统计,2011年日本人的出国人数为1699万人次。日本目前的人口大约有1亿2000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10个日本人中有1.4个人因观光等原因出国。另外,根据外务省的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在海外定居或长期工作等的日本人数为1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无论与美国比还是与中国比,我想这两个比例应该都不低。虽然须费很大的功夫去弄清楚年轻人占多大的比重,但笔者认为至少从这两个数据可以证明此文的标题难以立足的。
|
肖敏捷 |
尽管如此,在日本国内,有关此方面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批评者经常举以下两个例子。第一,日本大学生不愿去海外留学。在欧美的著名大学里,从中国以及印度来的留学生急剧增加,而日本留学生说销声匿迹有点夸张,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第二,日本的一些企业管理层抱怨说年轻员工不愿意去海外工作,尤其是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之下,韩国三星集团的员工全世界满天飞,积极开拓、吃苦耐劳。所以,批评者往往垂头丧气地给你一个沮丧的结论∶日本的年轻人胸无大志,属于没有指望的一代。
据说从古埃及文物资料中发现几千年前法老已叹息说年轻人不行。所以对此指责应该善意地理解为长者对后辈的呵护。但是,在日本谈论这个话题时,最具煽动性的说法是因为日本就象下沉中的泰坦尼克号,年轻人应该迅速逃离日本。尤其是此话出自一些财界重量级人物之口,影响力非同一般。
对此观点笔者往往是唱反调的。无须搬出经济心理学来故作玄虚,人在做一个决定时,往往会很自然地去均衡得失。当得大于失的话会做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从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来看,日本年轻人不愿去海外是因为得到的可能要小于失去的。姑且不论从极为便利的生活环境到良好的社会治安令从很少吃过苦的日本年轻人难舍,关键在于年轻人大多对投资能否带来更佳的回报持怀疑态度。
例如,花近千万日元在哈佛大学读一个MBA,但不等于你就拿到了通往成功的通行证。因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已非常成熟,不会轻易被几个“海归”忽悠的,搞不好可能出现水土不服。况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不出门也能知晓天下事,不象日本的零售巨头几十年前去美国考察才知道美国竟然有超市,赶快引进到日本大获成功,这种便宜已经是越来越难捡到。事业能否成功,一靠商才,二靠努力。最近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一家人材派遣企业老板今年不到30岁,满脸娃娃气,在东京读大学时就开始创业,此人应该没有留过洋。
目前日本经济陷于结构型困境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是过分强调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国内市场可能是原因之一,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并不过分。例如,智慧手机越做越智慧,但日本有关厂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仍然微不足道。在日本国内,最有消费能力的是65岁以上的“银发族”,可是当中又有几个老人家能玩转智慧手机?如果象当年开发“傻瓜”相机一样,开发出连80岁老太太都能操作自如、帮她打理日常生活的“傻瓜”型智慧手机,我想“银发族”是非常乐意慷慨解囊的。说到底,没有母国强大的市场做后盾,光靠海外市场犹如无根浮萍。
同样,日本如果能重塑一个起码领先亚洲的强大国内市场,笔者认为会吸引亚洲的年轻人蜂拥而至。一个国家成功的标志不是拥有多少洋博士,而是应该象美国一样坐等大家来拿博士。笔者不否认日本有许多固步自封的地方,所以笔者对日本年轻人的建议是实在不愿呆在日本想去海外的应毫不犹豫地去,但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留在日本开拓日本国内市场。海外并非遍地皆黄金,日本也并非鸟儿不生蛋之地。
至于那些拿中国留学生大举进军海外来抨击日本年轻人的评论家只能说对中国的国情略知皮毛而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海外学习的东西仍然很多,换句话说低成本高回报的可能比较大,正如70年代末日本也出现过“留学大众化”热潮一样。但是,国内如果有更多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又有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呢?作为一个老牌留学生,对此笔者应该有点发言权。
去海外的不等于有雄心大志,留国内的不等于雁雀之辈。政府或企业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宽容的拼搏环境至为重要,中日皆同。
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肖敏捷 简历
出生于中国西安。自武汉大学毕业后,作为日本文部省(当时)公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福岛大学和筑波大学的研究生院。1994年起在日本的证券行业从事经济分析和资产管理之后,目前为独立经济分析师。作为频繁来往于中日之间,不断推出准确经济报告的经济分析师而为人所知。
在《日经Veritas》排行榜(2010年)经济分析师部门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国人经济分析师看中国经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