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鲛岛先生是在中国长大的。他多愁善感的青春期是在和许多中国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与各种各样中国人的交流塑造了他的性格。比起详尽描述被捕经历,深挖文革阴暗成为英雄,对他来说还有一种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创造一个中日两国民众能够正常交往的环境。善意解读的话,就是宁可舍弃记者的任务也要努力实现梦想。
有句话说出来恐怕很容易遭到误解,日本人和中国人交往最深的时候也许正是在战争期间。在中日交战期间,包括军人在内的日本人最多时约有300万人居住在中国大陆。由于日本军队惨无人道的杀戮行为,无数中国人惨死在日军刀下。但另一方面,许多普通日本人来到中国,跟普通中国人交往。这些日本人常常与中国邻居们一起吃饭、一起玩耍。少年时代的鲛岛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
中国人和日本人亲身交往的故事数不胜数。通过相互交往,中国人明白了并非所有日本人都是坏人。战败后日本人生活窘迫,却有许多中国人伸手相助。甚至还有一些中国人领养了日本孩子,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将他们抚养成人。这些日本人没有受到中国人的报复,大部分人都顺利回国。战争期间虽然是两国的不幸时代,但中国人把日本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日本人也同样这样看待中国人。
遗憾的是,生活在当今和平年代的两国人们,相互交往的亲身经历越来越少。现在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最多不过20万左右。而来日本的中国人也大都是游客,不可能有什么深入的交往。随着媒体越来越发达,人们源源不断地接收到各种信息。媒体用自己的观念把中国人和日本人塑造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媒体制造出来的人要么极端地坏,要么极端地好。对于这种极端人类的恨与爱是毫无意义的。
在此我想恳请中日两国年轻人,你们叫喊反日、反华没关系,但先亲身交往之后再开始憎恨对方也不晚。
鲛岛先生于2004年12月去世。晚年他提笔撰写回忆录,采访了在中国被关押时的相关人员,却因病最终未能刊出。鲛岛事件就此成了永远的谜。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村山宏,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