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债务违约急剧增加。截至2016年8月16日,无法按约定偿还债务的公司债共高达250亿元,已膨胀至2015全年的2倍。以地方的国有企业居多,由于地方政府担心债务违约对地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表面化,在地方政府意向的影响下,陷入债务违约后继续营业的企业并不少见。导致中国经济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的淘汰也进展不顺。
在辽宁省大连市,东北特殊钢的炼铁厂内,高炉和设备仍在运转,人员和卡车进进出出。但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东北特殊钢的业绩早已恶化。进入2016年以来,已经出现7次债券违约,累计违约额达48亿元。
即便如此,东北特殊钢之所以仍未破产,是因为大股东辽宁省政府。辽宁省1~6月的地区生产总值(GDP)陷入负增长,省内缺乏能够接纳数万名人员的产业。某金融行业相关人士透露,如果失业者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将难辞其咎,“处理破产和支援企业经营都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只能继续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据调查公司大智慧统计,从年初到8月16日中国企业共发生42起债务违约,累计金额达250亿元,是2015全年(21起、129亿元)的2倍。其中,资源开采、钢铁等设备过剩产业的企业居多。
尤其像东北特殊钢这种地方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即使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在地方政府的意向下,继续与国有企业交易的情况并不罕见。银行方面也表示“期待地方政府最终能出面支援”。
国有企业在推迟偿还公司债券本金和利息的同时,在不盈利的情况下仍维持生产和雇佣等,一直在入不敷出。
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充斥着这种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这已成为市场原理无法生效、“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无法淘汰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政府内,将银行贷款替换成股票的债转股(DES)成为讨论课题。目的是减轻企业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负担,便于推进生产设备废弃等企业重组。当地媒体报道称,银行监管当局正在进行最终讨论。河南省已提出了通过债转股来消除过剩债务。
中国在1990年代末期曾由政府出资设立名为资产管理公司(AMC)的接收方公司,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资产管理公司将部分股权转换成了股票。此次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似乎正在讨论同样的框架。
但中国经济预计不会再出现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即便剥离债务,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也不会立即出现经营好转,并且极有可能延长“僵尸企业”的寿命,以及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