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收购在东南亚以年轻人为中心拓展业务的Lazada,是久违的干净利索的一击。埃文斯表示,“全球化战略对于阿里巴巴增长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Lazada的投资,能在中国以外保持增长的巨大消费市场获得一个平台”。
阿里巴巴利用以2014年IPO筹集的218亿美元,一直在展开积极收购。仅2014年投向移动和互联网领域的收购额就达到60亿美元。从缺乏收购资金的很多企业角度来看,毫不吝惜地使用资金的阿里巴巴是羡慕的对象。不过,一部分批评者认为,被收购企业的业务领域各不相同,是大把花钱的没有计划的收购。这种批评也是导致股价低迷的一个侧面。
“粗放”的收购实际上战略明确
但是,总部设在新加坡、曾与阿里巴巴并购(M&A)团队展开投资竞争的风险投资家带着警惕感提出了另外的看法,认为“阿里巴巴的并购团队非常优秀,正在根据明确的战略进行投资”。
对于很早之前就开始拓展业务的很多商务人士来说,互联网业务的准入门槛低于制造业,这或许是一个常识。这是因为制造业需要工厂和生产设备等,所需投资巨大。但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并不这样认为。借助OEM(贴牌生产)和3D打印机,制造业的准入门槛正在逐步下降。台湾鸿海对夏普的收购或许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互联网业务如果建立起被消费者依赖的压倒性的强大平台,其他公司加入竞争基本上就不再可怕,阿里巴巴亲身体验到这一点。
下面观察一下中国的实际情况。据调查公司统计显示,中国消费者借助智能手机支付金钱的电子结算的市场规模每个季度超过2万亿元,而占其中7成的是阿里巴巴的电子结算服务“支付宝”。
上海市一位30多岁的女公司职员称得上阿里巴巴服务的“依赖症患者”。不仅是电子商务,从在便利店购买果汁和电费支付,到电影票和饭店的预订、乃至出租车叫车和优惠券的使用,只要有一部装有支付宝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都可以搞定。美国苹果3月经过精心准备后在中国推出了电子结算服务“ApplePay”,但这位女性冷淡地表示,“支付宝就足够了,不会用ApplePay”。
诀窍是强大平台
世界性的苹果尚且如此,“就算新兴企业依靠有趣的服务进入市场,我们也不害怕。我们将进行收购,如果不行,就开发相同的服务,搭载到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只要投入巨大的广告费,就能击溃对手”,一位阿里巴巴高管充满自信地这样表示。2015年宣布收购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其政治性考量暂且不谈,在业务上是为了向用户免费提供新闻,以提升平台的吸引力。
表面看起来毫无逻辑的阿里巴巴的收购战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中国国内构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平台。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新兴企业即使不值得害怕,但提供“微信”的腾讯则同样是打造平台的巨人,构成了巨大威胁。4月13日传出消息称,阿里巴巴将以12亿美元收购从事智能手机订餐服务的中国最大企业,这也是提高消费者对平台依赖的战略之一。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