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和韩国时隔3年半举行了首脑会谈,向关系改善迈出了一步。但是,历史问题等火种依然存在。三国经济实力的改变和民族主义因素成为横亘在中日韩面前的高墙,三国关系重新出发的前途依然充满变数。
会谈之前仍在博弈
11月2日的首尔青瓦台(韩国总统府),“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不给后人留下阻碍是十分重要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随军慰安妇问题上向韩国总统朴槿惠如此表示。
日韩的协调过程一直持续到会谈就要开始之前。安倍多次叮嘱下属,“不能显示出我们作出让步”。但最后日本还是展现了让步姿态,为了在年内取得进展,外交局长级磋商将进一步加快。
此外,这也是日本对朴槿惠的灵活姿态作出的回应。朴槿惠曾坚持提出,只有慰安妇问题取得进展才能与安倍举行首脑会谈。这次朴槿惠终于点头同意会谈,是因为对剩余时间不多的紧迫感。在已公开身份的前慰安妇中,目前仍在世的仅剩47人,并且平均年龄高达90岁左右。
比日韩抢先一步改善关系的中日两国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由于中国对经济减速抱有危机感,11月1日,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安倍的会谈有3分之1的时间在讨论经济。
在日本与中韩长期对立的背景下,三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中国在2010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而韩国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增强了自信。但日本却被通货紧缩搞得焦头烂额。主导权之争日趋激烈。
三国开始寻求关系改善,是因为都意识到了这是在浪费机会。2014年日本的对华投资比上年减少38.8%,对韩投资减少7.5%。对安倍来说,“安倍经济学”第2阶段的推进需要周边外交环境的稳定。
背后的主角是美国
安全保障也令人担忧。“中国越强硬,安倍就越高兴”,与习近平关系密切的中国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10月发表的论文中要求军方保持克制。
中日韩三国此次表现出合作的背后主角是与日韩两国具有同盟关系的美国。美国一直在敦促日韩修复双边关系。此外,与美国在南海的紧张局势似乎也推动了中国去接近日本。
但前景不容乐观。
从2012年秋季至2013年初上任的习近平、安倍和朴槿惠3人均无法忽视非理性民族主义。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划分了世界阵营,也成为了领导人的凝聚力。“如今民族主义成为治国的重要因素”,日本一名外务省高官这样说。在历史问题上,如何克服国内的民族主义将受到考验。
10月21日,正在访韩的日本前官房长官河村建夫针对慰安妇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出考虑扩大亚洲女性基金向原慰安妇支付“补偿金”的基金项目。不一会儿,河村的事务所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批评河村“过于倒向韩国”。由于非理性民族主义的存在,让步必然会招致社会舆论的反对。
在经济和安保两方面如何找到共同利益点?中日韩正在被迫推进对话与合作。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首尔 峯岸博 岛田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