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条件
2012/10/10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 |
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对日本学术界而言,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话题。但是日本政府的科学技术相关预算自2003年到2008年遭到了削减,2009年以后也时增时减,缺乏一贯性的政策仍未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的萌芽转化为世界性的成果,需要的是什么呢?答案是研究机构和行政部门要在消除跨领域交流的障碍、宽容对待天马行空的创意以及长期研究的环境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对日本来说,可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自1987年发现抗体多样性的利根川进获该奖以来,已经过去了25年。此次日本iPS细胞的开发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连时常激烈批评日本研究环境的利根川都称:“山中教授总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无需借助受精卵即可生长为所有组织的新型干细胞的出现,给以再生医疗研究为代表的生命科学以及新药开发等广泛领域带来了划时代的进步,从而获得了众多研究人员的支持。
山中原本打算成为整形外科医生,后来才转向基础研究,称在小型研究室“研究其他人不愿意进行的课题”。山中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功不可没。这意味着日本仍然保留着允许“可能性”萌芽存在的土壤。
利根川和山中两位教授的共同点在于原本都不是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而是来自其他领域。两人都是在美国学习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后才展开研究。在日本国内大学的医学部,最近来自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少,基础研究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重大问题。
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目前正处于极端危险的状态。有望在5~10年后的短时间内得到实际应用的项目成为了研究重点,研究成果评估的依据也是发表论文数量等以数值进行衡量的指标。这样一来,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大器晩成型的研究就很难获得支持。按照明确责任接受审核的研究人员应该获得进行自主研究的环境。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经常指责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搭便车”,因此日本提出了培育世界水平研究人员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是,仅靠这些无法摆脱亚洲各国的紧紧追赶。日本有必要培育大量研究人才。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论文数据显示,在日本排在最优秀大学之后的第二梯队大学的数量非常有限,两极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在强于基础研究的欧美各国,这一水平的大学则异常活跃,总体来说,竞争环境非常激烈。
就算是研究预算有限,也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了在研究和教育领域显示领先世界的影响力,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各种具体举措。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报道评论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