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衣刀客”黄仁勋的1万亿美元历程
2023/06/25
以皮夹克为标志的首席执行官(CEO)黄仁勋率领的美国英伟达正在备受关注。在人工智能(AI)用半导体领域占据8成份额,总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美元。生于台湾的黄仁勋很小就来到美国,30年前创立了这家企业,成为美国梦的体现者。
“大满贯6.99美元”,在位于硅谷南端的圣何塞市,位于南北贯穿旧金山湾海岸的680号州际公路沿线的丹尼斯(Denny's)是英伟达创业的舞台。6月上旬造访时,店内座无虚席,一片嘈杂,甚至入口外都排起了长队,热闹非凡。
“大满贯”是一款早餐套餐,包括煎饼、鸡蛋、香肠和培根。在黄仁勋刚刚30岁的1993年,和工程师同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为了一顿类似的早餐而去了丹尼斯,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谈论创业的想法。
出生于台湾的黄仁勋依靠亲戚在9岁时来到美国,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在美国大型半导体企业超微半导体公司(AMD)等积累实际经验,储备了半导体领域的知识。
当时的个人电脑主要是通过字符串发出指令,但以家用游戏机等为中心,三维(3D)图形时代正在到来。黄仁勋等人根据意为“羡慕”的拉丁语的“INVIDIA”等词汇,将新企业命名为“英伟达(NVIDIA)”。启动了后来被称为“GPU”的图像处理半导体的开发。
黄忠勋创业初期的办公室所在的房屋(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市) |
1990年代引领家用游戏市场的是任天堂和索尼等日本企业。黄仁勋成功地加深了与世嘉(现为世嘉萨米控股)的关系,并于1995年推出了能在个人电脑上运行“世嘉土星”游戏的图像处理半导体“NV1”。
但没有想到的是美国微软同年发售的操作系统(OS)“Windows95”的性能参数。NV1不符合微软的图形处理规则,无法发挥原有的性能,产生大量库存。联合创始人马拉科夫斯基回顾称“在商业上遭遇失败”。
令英伟达起死回生的是1997年上市的第3款图像处理芯片“RIVA128”。在符合微软标准的同时,实现了超越竞争对手的绘图性能。4个月内销售了100万个,在游戏领域彰显出英伟达的存在感。
“要忽视客户”,这是支撑黄仁勋的经营哲学之一。据称,由于认为客户无法预见技术进步的信念,在创业后的最初5年里,没有进行任何市场调研。另一方面,相信作为半导体产业的经验法则的“摩尔定律”,通过提高晶体管的集成度,奔向性能的提高和价格降低。
在过去,如果想向大型电脑企业推销高功能产品,会因“超出预算”而遭到拒绝。即便如此,黄仁勋的方针也并未动摇。对性能的不懈追求,成为其在与近70家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动力。
更加展现黄仁勋独创性的是将生产委托给外部的“无厂”思维。与后来成为世界最大代工企业的台积电(TSMC)创始人张忠谋直接谈判,于1998年开始合作,成为了半导体分工模式的先驱。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