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放弃收购恩智浦 中美对立的必然?
2018/07/27
美国高通7月26日宣布,放弃对荷兰车载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的相当于5万亿日元规模的收购。这是因为,截至作为最后期限的美国东部时间25日晚11点59分之前(中国时间26中午11时59分),没有获得中国反垄断当局的批准。中美的对立似乎已经逼迫大企业彻底重新审视经营。
高通26日将向恩智浦支付20亿美元违约金。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Steve Mollenkopf)表示,“处于在地缘政治上很困难的环境”,似乎暗示政治判断产生了作用。
高通的总部 |
对高通来说,2016年10月公布的对恩智浦的并购,是左右公司命运的一场豪赌。2017年度销售额为93亿美元的恩智浦在用于发动机控制等的车载半导体领域,超过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和日本的瑞萨电子,高居首位。
另一方面,高通2017年度销售额为22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智能手机半导体,在汽车半导体领域,仅仅涉足导航仪和通信相关半导体。高通的收购不仅是单纯的规模扩大,在电动化带来半导体使用增加的汽车领域,本应成为跃居主要竞争者的举措之一。
在智能手机市场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在将此前积累的技术用于新领域”(莫伦科夫)方面,正式涉足汽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未能成功跨越在反垄断机构的程序方面没有越过中国这一最后高墙。
此事件背后存在中美围绕高科技领域主导权的争夺,这一点显而易见。自4月美国政府对中国中兴通讯(ZTE)启动制裁之际开始,形势开始变得不明朗。半导体行业的相关人士曾异口同声地表示,中国拒绝批准将是“远非额外关税导致的成本增加可比的最糟糕局面”,如今这一事态变为了现实。高通取消高达440亿美元的收购,26日向恩智浦支付20亿美元违约金。为了收购恩智浦而准备的资金将用于最多3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
中国在推动产业升级的长期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提高属于所有产业的基础技术的半导体的自给率。目前,中国国内的半导体生产规模预计占世界的10~15%,但这个数字中包含台湾积体电路制造(TSMC)和韩国三星电子的工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CEO丁辉文认为中国企业的纯粹自给率仅为约5%,技术水平也落后2~3代。
或许中国得出的结论是,在培育本国企业方面,已经很强大的美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不符合中国利益。7月上旬,出现了美国美光科技被中国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命令暂停部分产品在华制造和销售的局面。与台湾企业的专利争端是表面上的理由,但很少有观点这样认为。
另一方面,半导体领域的对立是一把双刃剑。将在华销售额较多的美国企业按顺序排列,拥有iPhone的苹果以约450亿美元独占鳌头,但第2位以后都是英特尔、高通和美光科技等半导体企业。美国企业在中国拥有非常多的用户。
通过被限制与美国企业交易的中兴陷入难以维持业务的局面可以知道,至少在目前,如果没有与美国企业的交易,中国企业的业务难以维系。反过来也是如此,美国企业离开中国市场也寸步难行。
7月中旬,在位于硅谷的英特尔的公司办公楼举行了半导体技术会议。与会者很多都是在美国半导体厂商工作的华裔美国人。虽然所有人都避免深入涉及政治问题,但送给1名登台演讲者的鼓掌,体现出当事者们的心声,“在人工智能(AI)和5G时代推进创新的捷径,应该是跨越国家藩篱的合作”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佐藤浩实 硅谷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