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天皇德仁与日本的马车
2019/09/02
日本早在古坟时代中期中叶(约5世纪中叶)就有带有马鞍、马镫等装饰的陶制殖轮(土偶),而据北海道日高振兴局的网页刊登的文章《日本的马的历史》,“据说马传到我国,最早也要在弥生时代末期,在4世纪末和5世纪初,乘马的习惯也传到了我国。”
该文还认为:“到了近世(约为17世纪到江户时代结束-中文笔者注),商品流通旺盛,作为流通手段的马的重要性也提高,可是,在我国,马车不很发达,专以驮载为运输的中心。”
那么,德仁天皇是怎样回答皮特·马萨阿伊斯的问题的呢?据曾与德仁天皇在同一幼儿园、同一小组的德仁天皇的友人、社会学家小山泰生指出:“为什么牛车如此发达的日本没有马车呢?皇太子殿下自身在国内的讲演中曾说明:是因为日本的水运发达”(小山泰生《新天皇和日本人—朋友看到的本色、互相讨论的日本论》,海龙社,2018年版,171页)。笔者目前还没有找到德仁天皇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但是他确实在一些文章提到了日本水运的发达,如《从水运史到世界的水》一书第二章《联结京都与地方的水道--以古代、中世的琵琶湖、淀川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在京都的西面,经过相邻的大阪府,有广阔的濑户内海。濑户内海周围围绕着本州、四国、九州这些构成日本列岛的各个岛屿,波涛也比较平稳,制盐地、森林地带、农产地都在这些岛屿之中,古来作为物资流通的大动脉发挥着作用。现在的京都市,流淌着注入大阪湾的淀川的支流桂川、鸭川、宇治川,可以说,京都和濑户内海,通过河川联结在一起,同时在京都的东部,也就是滋贺县的中央部,有琵琶湖。琵琶湖南北约60公里,从琵琶湖的北端,到日本海,直线距离约20公里,琵琶湖的东部,从古代开始,就有通往东日本主要的街道。”(德仁亲王《从水运史到世界的水》,37页)。
|
这篇文章也指出:“据说是在琵琶湖中行船,到了大津、坂本(现在的大津市内),再用马和车运到京都,而当时的车,是用人和牛牵引的(日本引入马车,是过了十九世纪中期,首都迁到东京以后的事)。”(同上,41页)
日本的马车与中国的马车
关于日本为什么在明治以前没有普及马车?日本有种种的解释,有上面所说的水运发达之说,也有说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不适合使用马车,有的说是有人为不允许使用马车等因素。
日本古来的道路宽度是不统一的,而据织田信长旧臣太田牛一所著《信长公记》)记载,战国大名织田信长从天正三年(1575年)正月到2月开始实施完善自己领地道路的计划,在河川和海口架设船桥(在并列的船上搭上木板而成的暂用桥-中文笔者注),铺平险路,除去乱石,建成大道。并规定了道路的宽度为三间半,道路两旁还栽了树。
当时的长度单位由统治者来确定,织田信长将一间定为6尺5寸,而日本尺的长度那时也没有统一,因此织田信长时代的三间半究竟有多宽,很难说得十分准确,大约有5米半左右吧。
到了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中井竹山宽政一年(1789年)曾上书以推行“宽政改革”著称,18世纪后期在江户幕府主政、统领全国政事的老中松平定信,提出了使用马车的建议,并一一列举了使用马车的种种便利,但是据说松平定信考虑到马车虽然增大了运输量,但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如造成抬轿子的人、搞水运的人失业、发生交通事故等等,因此没有给予采纳。
而笔者比较关心的是为什么中国早在商代以前就有了马车,而日本却一直到明治时代才有了马车?除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外和德仁天皇所说的水运发达以外,自然地理与道路的情况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