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罗格夫:过度自信带来美元脆弱
2021/08/13
带来美元贬值和转向浮动汇率制的尼克松冲击已过去50年。美元仍然是轴心货币。美元主导权的死角在哪里?日本经济新闻就此采访了对美元主导权的脆弱性敲响警钟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
记者:您是否认为中国迟早将取消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目前机制?
罗格夫:中国迟早将转向(发达国家那样的)基于物价目标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剧汇率行情的波动。随着时间流逝,亚洲或将由人民币团结起来,人民币成为亚洲的地区货币,欧元成为欧洲的地区货币,美元则成为除此以外世界的国际货币。中国的重要性增加,可能到2100年前后都会维持多极体制。
罗格夫教授 |
多极体制是过渡期的状态。就像英国经济衰退后英镑仍保持国际货币的地位一样,强有力的垄断企业在失去垄断权之前的漫长时间里,有资格提供平庸的产品。从美国企业来看,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在海外获得大规模贷款,这是轴心货币的“法外特权”之一。如果将来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元将难以一直保持如今的地位。美国低估了变化可能发生的事实,脆弱程度超出预期。
记者:目前美元仍处于支配地位。
罗格夫:美元的力量不仅在于被用于世界贸易、投资和外汇储备,还在于美国掌握所有信息这一事实。美元大多在美国国内结算,美国的某些人知道交易的内容。美国的经济制裁扩大了脱离美元的趋势,推高了加密资产(虚拟货币)的价格。美国忽视了过度依赖制裁的风险。
记者:转折点是否会突然到来?
罗格夫:或许需要很多年。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也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目前美国政府不断以低利率借钱,增加了债务。虽然我赞同收入的再分配,但如果增加收入,就应该增税。政治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感觉。低利率未必永远持续。
记者:50年前的欧洲和美元的关系是否与目前亚洲和美元的关系相似?
罗格夫:的确如此。中国为了让海外投资者购买中国国债,尝试在与亚洲各国的贸易协定中加入使用人民币的条款。1960年代,德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德国马克变得强大,在政府间事业中提供了基于德国马克的公共贷款。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