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300)谈国际关系之前,首先,你要注意什么?
2020/01/16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大学时代上日语课,老师都说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会说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一种文化。
所谓日语的文化,日文的核心价值,就代表日本人的某些核心价值。如,经常被提及的,是日本人总是不会直接say no。在日语的四级聆听考卷中,有一条题目是这样子的。女生被一名男生问她,你周六的时候有没有事情要做?我们不如去看电影。女生回答,谢谢你的邀请,但周六的时候我已有xxx要处理了。那男的再问,那周三呢?女生说:周三呢……有一点……
于是,那条问题就问,女生周三会不会跟男生去看电影。
表面上,这是一条要学生知道「有一点……」(ちょっと...)的意思,不只是「有一点」的意思,而是「有一点困难」,「有一点不能去」的意思。但女生没有明言她不能去或不想去,只是在这个文言的脉络,套入日常生活中,你就得要明白,那就是「女生不想去」,而不是她「没有时间」、「日程调不来」的意思。
要学好日语,首先要知道如何处理关系。说话不可以太尽,说不不可以明言。所有句语都要听完全句,因为肯定和否定,都不在前头,而在后尾。首先赞人的那几句,都只是门面话,真实的说话,永远都藏在后头。
在日本念书的几年,我充份感受,「关系」是一门很错综复杂的艺术。中国人说的「打关系」、「搞关系」,是一种功能性的,功利性的技巧。就像香港人说的很会social,其实只是希望在别人身上,得到一些好处。你的父母、家庭,把你生出来,要对你好,好像有一点道德责任。如何在自己有限的资源(样貌,身材,能力,家势)之下,利用「关系」这回事,得到更多,就是「搞关系」的人,会思考的事。
只是有趣的是,最近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都想说自己想搞一些「国际关系」。
毕竟香港是一个很外放的国际城市,也是中国一个在经济、言论及法律制度上向对跟国际接轨的地区,懂得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手,交流,是一种特别的技能。
如2020年1月,在台湾大选之时,有很多香港的政治人物或其助理,都说自己在台湾观选。我总是说笑,那个周末我在台湾见到的香港政治人物,比我在香港金钟立法会大楼还要多。而他们的所谓观选,又是什么?都不过是一种「观光旅游」。对他们而言,只是去去那些政治人的物竞选总部,看看他们的总部设计有什么「与民同乐」的设施。搞得最多的顶多是一些可供拍照的背景版,一些模型,又或是一些拍照,用以所放instgram 或面书用的道具小物,支持xxx,yyy冻蒜(在台湾指当选的意思)之类的文案。又或是,在不同的竞选总部,去拿一些记念小物。有那个政客名字的旗帜,又或是印了那个参选人的名字、口号及样貌的肥皂,水等等。然后呢?
没有。我在他们的选举文化中看不到他们学到什么。我在他们平日做人的过程中,也不见得他们跟台湾政治人物的交流中学到的细节,没有。
但他们回到香港,或在社交网路,都会跟别人说,自己见过谁谁谁,跟那个人请益,跟那个人聊天。反之,他们会不会真的理解,如何「经营」一段关系。比方说,有些人跟他们拍过照,跟他们聊过天,也许只是一面之缘,上载照片之前,有没有问一下人家?若然真的是当人家是朋友,有没有在第二次见面之前,有准备一点小手信,又或是在人家生日,或是其他时候,都会问候一下,关心一点?再进一步,若某些人曾经帮过你,做些小事,小至提点一下你做的事情可能方向有误,中至帮手打点一些饭局,再扩阔人脉圈,有没有好好的说谢谢?
我这一代,八十后,我老派,我当他们是朋友的人,我会真心的关心。我家人对我不错,有点家教,知道人家不会平白无事对我好,所以对我好的人,我会万分感激与道谢。在香港,好像有很多人都自称在学日文,在网路自诩自己深谙日本文化再卖文为生。但看他们做人,就知道他们学的日语,只是半吊子的商用日语,只停留在平日沟通之用。正如很多香港人自以为自己英文很好,但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英语在英国人之间,只是沟通营商之用的水平,对英国文化一窍不通的人。
学习,是很长远的事情。学好一件事,最后需要的,还是一种对知识的坚持。也许在搞国际关系之前,知道什么是「关系」,好好打点关系,才是重要的事吧?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