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将观察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政府力量以及政策的可预见性,然后决定进行投资、暂停投资还是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2年前如此预言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的行动。这些内容如今完全得到证明,那就是中国的市场混乱。
首先是实体经济。原来混乱的起因是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1月4日,中国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出乎意料地出现恶化,市场心理陷入冷却。
其次是政府力量。为遏制股票抛售而于1月4日实施的“熔断”机制已被迫暂停实施。其原因是因担忧失去卖出机会而陷入焦虑的投资者争先恐后进行抛售,产生了相反效果。
最后是政策的可预见性。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将作为人民币交易基准的“中间价”比前一日下调了0.5%以上。中国一直强调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却容忍人民币贬值,令投资者感到吃惊。
看到这些情况,资金已开始流出中国。
难以控制的全球市场
中国看起来过于相信“市场能进行管理”。中国自1980年以后,转向了市场经济,但以前的计划经济仍在发挥影响。有观点认为如今主权财富基金等“国家队”正在买入股票,以支撑股价。
但中国难以控制全球市场。世界第2大经济体的混乱甚至让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华尔街感到震惊。在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会议)上,对中国的不满和要求或许将爆发。
全球市场参与者希望中国采取的行动是长期的结构改革,并非治标不治本的市场刺激对策。新加坡投资公司阿曼达(音译)投资管理董事长、曾担任该国政府下属投资公司GIC首席投资官的黄国松未雨绸缪,表示不管好坏,都在做好应对中国企业破产的准备。
伴随痛苦的“僵尸企业”的退出
受雷曼危机后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对策的推动,企业过度增加了设备和债务。如果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的经营陷入困难,并从市场退出,国家整体的生产效率将提高,增长力也将随之提高。
但中国政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改革将伴随着痛苦,正如同90年代之后的日本所经历的那样,由于经济泡沫破裂,企业陷入倒闭,不得不削减债务和实施裁员。但是中国与日本不同,在积累财富之前就迎来了转折点,因此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抗冲击能力都比较弱。
如果淘汰僵尸企业,失业人数将增加,消费将出现下滑。结果将导致“从投资到消费”这一经济结构的转变无法推进。因此,政府采取“寿命延长对策”让低效企业继续生存,导致冲击的岩浆不断累积。
不仅如此。还有出动财政来创造需求的手段,但是这可能导致过剩设备进一步增加。还有实施货币宽松这一手段,但是可能导致泡沫的出现和破裂,这是房地产和股市刚刚经历过的。最终或许只有巧妙使用所有手段。市场的混乱显示出中国今后将继续面临走钢丝般的政策运营。
政府也清楚课题的困难程度。在市场陷入混乱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重庆视察时强调创新。李克强总理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视察时提出抑制钢铁和煤炭的产能增加,推进老旧设备的关停淘汰。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发言释放出这样的信号,那就是淘汰僵尸企业。通过创新来打造成长引擎,缓和冲击。
中国的钢铁和煤炭相关股票受上述消息带动,迅速上涨。不过此次或许是“国家队”的购买构成了支撑。力争实现软着陆的中国政府值得信任,市场容易预见政府下一步的举措,实体经济出现改善迹象,继而全球资金将回归中国。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梶原誠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