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5月19日公布了为提升制造业水平而制定的今后十年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将信息技术、机器人、生物工程等10个领域定为重点产业,通过金融与税收财政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在大量投入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产品的发展方式已经接近极限的情况下,中国希望通过举国之力加强研究开发提升制造业。
按照这一计划,中国将在2049年建国100周年之前分3个阶段来强化制造业。首先在2025年之前利用IT(信息技术)等提升制造业总体效率和水平,然后在2035年之前进入到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提出了在2049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一线的人工费用在过去5年间上涨了约1倍。亚洲等其他新兴市场国也在后面紧紧追赶,中国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制造已经很难保持优势。
因此,作为此次长期计划的重点,就是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转型为像发达国家那样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重视源自国内的技术创新和确立自主品牌,对于目前占营业额比重还不到1%的大企业的研发投资,敦促到2025年提高到接近1.7%。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10个重点产业领域。除提高作为各种工业产品大脑的半导体芯片的国产技术外,还重视培养与确保本国资源密切相关的深海探测等海洋技术。并将提高生产效率所不可或缺的机床与机器人、作为中国战略出口商品的轨道交通系统及电力装备等也定为重点产业。
尽管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国内市场上,本国企业的劣势非常明显。中国的新车销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但国产品牌在乘用车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不到40%。另外中国企业在节能与传感器等新技术方面也显著落后。
此次计划显示出中国渴望打破外国企业席卷本国市场的现状。除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纳入重点产业外,在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拥有巨大潜在需求的医疗领域,也准备提升再生医疗所需的生物技术与医疗设备。
中国政府除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点产业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研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计划同时还提出了放宽准入限制等,推动制造业的对外开放。
但这并不能消除外界对中国政府会不会加强保护本国企业的担心,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制造2025》将会产生多大的商机,目前尚不明朗。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大越匡洋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