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体育泡沫”走向破灭?
2017/04/11
在中国的足球界,俱乐部会利用东家的资金聘用海外球星。不过,2017年中国足球协会公布了一项规定。即每场比赛出场的外国球员人数最多由此前的5人减至3人。目的是为了抑制俱乐部的“购买意愿”。中国政府也采取了行动。据说统管体育运动的国家体育总局正讨论为运动员的签约金额设定上限。
不过,这些措施似乎也并不足以防止资金的大量流动。难以向外国运动员投入大量资金的俱乐部现在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国内的中国球员。
朱董事长表示,为了尽量获得稍微好一些的中国球员,各俱乐部不惜投入重金。花1亿多元转会费获得球员的情况也随处可见。行情暴涨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的情况已经远远脱离了俱乐部健全经营的宗旨。朱董事长表示,最好导入将俱乐部能投资的金额控制在收入金额以下等的规定。不过,即使引入这样的规定,也不清楚是否能产生效果。朱董事长称,在中国,如果有规定的话,任何人都会立即寻找漏洞。
欧洲足球界已经引入了名为“财政公平竞争”的相同规定。但据朱董事长说,最近一家在欧洲拥有俱乐部的中国企业试探着向他询问了这么一件事。
据称,这家中国公司希望朱董事长能买下为俱乐部召集赞助商的权利。开出的价格高的惊人。这家中国企业还解释说,很清楚无法找到那么多赞助商,但不够的部分可以通过其他公司转至朱董事长经营的公司,所以不会产生损失。这家中国企业的真正目的其实主要是想借朱董事长公司的“壳”,从而把其母公司的资金用于向欧洲俱乐部迂回融资。
中国企业的“体育爆买”在升级
监管与钻空子的“猫鼠游戏”似乎永远在持续。但另一方面,也有企业觉得如果无论都要耗费大笔资金的花,不如找出更“高明”的方法。这体现在了“爆买”动向的变化上。
约5年前开始的中国体育界的“爆买”可以分为3个阶段。最初是中国国内足球俱乐部争夺欧洲人才;第2阶段是向国外足球俱乐部出资,这从大约3年前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向英格兰和西班牙等知名足球俱乐部投入巨额资金;而如今已进入第3阶段。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国际篮球联合会(FIBA)、世界橄榄球联合会(WR)、国际自行车联盟(UCI)……这些都是最近2年里中国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启动合作的国际体育组织。
据称马云主席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对于吸引橄榄球世界杯进入中国显示出兴趣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 |
其中,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协议的是阿里巴巴集团、而与国际足联牵手的则是万达集团。对于相关组织来说,两家企业都是来自中国的首个最高级别的赞助商。而关于篮球领域的国际篮联,中国企业则在顶级赞助商中占据了半数。
另外,还出现了将大赛的承办者收归子公司的情况。例如万达集团就收购了铁人三项世界大赛“Ironman Race”的主办团体。
朱晓东董事长对于这一变化的原因做出了下述解释,即在企业之间,运动员和俱乐部已开始被认为花费很大但沒有带来什么效益。而向国际管理组织和联赛等注入资金、从长期来看更容易获得收益这一想法正在加强。
即使是将明星运动员召集到自己控制的俱乐部,或者收购海外俱乐部,投资的成败也将受团队的胜败这一“无法预料的因素”所左右。因此企业认为,与具有修改比赛规则和选定国际大赛举办地等巨大权限的国际管理组织展开合作、将世界大赛引入中国、或者将赞助商的权利有效用于生意更加有利可图。
这样一来,在文章开头介绍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发言也透露出不同的含义。或许并非否定体育投资本身,而是暗示出今后的方向性。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