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巴黎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上,全球两大排放国美国和中国的动向决定着此次会议能否达成最终协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前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一直是各执一词。代表双方的中美如果做出让步,这将朝着实现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员参与”框架迈进一大步。
|
11月30日奥巴马与习近平在巴黎(reuters-kyodo) |
美国总统奥巴马30日在抵达COP21会场后首先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会谈。奥巴马表示:“没有任何事情比美中合作更为必要、有成果”。
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首个框架是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因为中美没有参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首位的美国2001年退出《议定书》。随后在经济发展位居首位的中国因为被列为发展中国家,因此根本没有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成员国的排放量仅占整体的10%多一点,失去了实效性。
关于2020年以后的“后京都议定书”,占到全球排放量40%的中美的参加必不可少。去年11月举行的中美首脑会谈使得此前对减排持消极态度的两国思想发生了180度大逆转。
任期所剩时间不多的奥巴马希望将全球变暖对策作为政治遗产,为了把中国吸纳进来,呼吁“美中有特别的责任”。另一方面,主张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习近平也开始附和奥巴马的计划,由中美引领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中美转向合作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京都议定书可能不会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义务化。在美国,对地球变暖对策持消极态度的共和党在国会占据多数派,难以达成需要国会批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此外,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也认为将阻碍经济增长,一直反对目标的义务化。
中国作为由非洲国家等130多个发展中国家构成的集团的领导者,在围绕气候变化的谈判中,一直向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因此,如果中国展开游说,发展中国家将易于在“协议”上达成共识。
排放量排在第3位的印度由总理莫迪回应了奥巴马的呼吁,发布了目标。如果中印对达成协议持积极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均大幅减排温室气体的岛屿国家等的话语权将相对下降,全体参加的氛围也将随之提高。已向联合国提出目标的国家达到184个。
但中美的对立点仍然存在。在30日的首脑级会议上,习近平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如果无法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给予有利条件,中国很难说服发展中国家。
在明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如果共和党候选人获胜,奥巴马提出的“2025年之前比2005年减排26~28%”这一目标有可能被取消。即使就后京都议定书达成协议,前景也充满不确定性。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川合智之 巴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