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减速已开始给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的银行经营投下阴影。在香港的东亚银行,面向中国企业的不良债权激增。而在新加坡,最大银行星展集团控股(DBS Group Holdings)正在减少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等的贷款额。此外,东南亚资源相关企业的业绩恶化也成为风险因素。虽然不良债权比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押注亚洲经济高增长的扩张路线正被迫作出调整。
|
东亚银行主席兼CEO李国宝一直积极拓展中国业务 |
在香港当地举行的东亚银行2015财年(截至2015年12月)财报发布会上,副执行总裁李民斌对于在中国大陆的资产质量下降表示叹息,他认为很难说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
东亚银行在对中国大陆的融资中,不良债权比率截至2015年12月底已达到2.6%,比1年前翻了一番,大幅超过银行整体的1.1%。中国业务(包括台湾和澳门)的税前利润比上财年下降了70%以上。该行为了降低成本,计划讨论调整在大陆的营业网点。
东亚银行是香港金融界豪门李氏家族经营的老牌企业,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旗下的权益法适用公司。该行主席兼CEO李国宝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2007年与英国汇丰银行(HSBC)、渣打银行(SCB)和美国花旗银行一起,作为外资银行最先从中国政府获得了成立当地法人的资格。如今,在中国全境拥有120多个营业网点,但积极的业务拓展正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一方面,汇丰银行旗下的恒生银行截至2015年12月底的不良债权比率为0.4%,相比1年前的0.3%仅出现微增。因得益于加强对中国债权的风险管理,新增不良债权转向减少。该行副董事长兼CEO李慧敏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不会积极增加对中国企业的贷款。
据大型评级机构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统计,香港的银行对中国大陆融资额截至2015年9月底达到8060亿美元。虽比达到顶峰的1年前减少了10%,但仍占总资产的近30%。
对国有企业贷款和贸易金融等风险比较低的融资占大部分,但以此前利率长期较低的美元计价的融资不在少数。由于2015年8月以来的人民币持续贬值,中国企业的美元债务偿还负担出现扩大,这也是银行对新增融资犹豫不决的原因。
除香港的银行外,新加坡的银行也开始受到波及。此前为了在中国市场寻找立足点,新加坡的银行不断收购香港的当地银行,以增加对中华圈的融资。
新加坡最大银行星展集团控股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的不良债权余额达到8亿200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37.9亿元),比1年前增加了35%。为应对环境变化,星展已在2015年底将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的贷款额比2014年底减少了4.6%。而新加坡第2大银行华侨银行(OCBC)则在截至2015年12月底的3个月里减少了5%以上。
另外,中国经济的减速还将通过资源价格走低,对各银行在东南亚的业务产生影响。新加坡的银行在马来西亚等资源出口国拓展业务,客户包括世界最大海上钻井平台制造商吉宝集团(keppel group)和新加坡胜科海事(SembcorpMarine)等资源相关企业。
新加坡第3大银行大华银行(UOB)截至2015年底的不良债权总额比1年前增加22%,不良债权比率从1.2%提高到了1.4%。大华银行首席财务官担忧的表示,如果处于历史性低水平的原油行情持续,该行不良债权比率“有可能超过2%”。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粟井康夫 香港,菊池友美 新加坡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