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的锂电池“三国志”
2019/10/14
为锂离子电池开发做出贡献的日本旭化成的名誉研究员吉野彰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索尼等日本企业培育了锂电池的相关市场,推动了智能手机和纯电动汽车(EV)等的发展。不过,如今中国和韩国企业崛起,与日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日本昔日的光环逐渐褪色,寻找在电池市场生存下去的举措成为课题。
苹果iPhone上配备的锂电池(资料,reuters) |
10月9日,确定获得诺奖的吉野在东京都内举行的记者会上,不断有记者提出中韩企业在电池市场崛起等问题。吉野回答表示:“从电池本身来看,确实如此”。但他表示日本在“用于电池的隔离层(绝缘材料)、正极和负极等仍维持着优势”,吉野在强调日本在电池材料方面优势的同时透露出对中韩企业追赶攻势的危机感。
锂电池1991年由索尼在世界范围内抢先实现实用化。背后是以吉野所属的旭化成为代表、各种原材料厂商和电子企业的贡献。当时是上游的基础技术和下游的产品开发能力紧密结合的时代。包括东芝和原三洋电机等在内,截至2000年代,日本企业在开发和生产方面可谓一马当先。
但自2000年代后半期开始,韩国企业首先开始崛起。三星SDI和LG化学迅速增加产能。2010年代后半期,中国企业加入了市场份额的争夺。以政府的补贴为东风,中国企业在纯电动汽车领域迅速扩大了份额。
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最早被侵蚀的是智能手机等消费类。在与中韩企业的竞争中,原本属于大客户的日本家电及电子企业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业务上先后败下阵来,业务的萎缩和出售相继出现。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