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展开复杂温控博弈
2021/11/03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上,各国和地区的博弈呈现出复杂局面。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发达国家依赖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温室气体的同时生产的商品。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对温室气体减排加码持慎重态度,小国则因部分领土可能在海面上升中沉没,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分歧也很明显。谈判或难以一蹴而就。
各国和地区首脑在COP26合影(11月1日,英国格拉斯哥,Reuters) |
发达国家敦促温室气体排放量多的中国和印度等进行减排。
“重要的是并未达成(防止气候变暖目标)的最大排放国提高目标”,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1月1日的演说中如此强调。
日美欧在2020年以后相继提高了2030年的目标。欧盟宣布从相比1990年减排40%提高至55%,日本从相比2013年度减排26%提高至46%,而美国则定为相比2005年减排50~52%。大体符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目标。
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成的中印俄面临的压力尤其突出。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称,根据目前的政策,中国截至2030年的碳排放量将与2020年基本相同。印度将增加逾4成。
印度总理莫迪1日宣布,“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国领导人并未出席会议。发达国家呼吁称,不仅是本国,“还应为了发展中国家能更好地采取对策而提供支援”。
不过,对于1.5度的温控目标,仅凭发达国家施加压力难以达成。全球化还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责任。发达国家正在顺利减少温室气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将工厂等生产基地转移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此外,还存在现在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一面。在制造阶段被计算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消费环节并未得到充分考虑。
在发达国家中,德国总理默克尔承认“肩负特别责任”,美欧相继宣布增加支援金额。不过,发达国家2009年承诺在2020年之前每年支援1000亿美元,但预计目标达成要推迟至2023年。对于发达国家的“口头承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很强的不信任感。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告诫称,“发达国家必须遵守自身的减排目标以及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减排的资金支援这两个承诺”。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面临海面上升风险的岛国也出现了指责中俄的声音。加勒比海的岛国巴巴多斯总理米娅·莫特利批评称,“令人遗憾的是,格拉斯哥并未迎来被认为必要的一些面孔”。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