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年前的中国反日游行中,日本汽车企业遭受了最大打击。日系乘用车份额一度降至7.6%,还不到“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国有化之前的一半。而到抵制运动已暂告平息的2013年下半年,恢复到了19%左右,但今年8月仅为15.1%。问题并非反日情绪,而似乎是在于日系车企的经营决策迟缓。
“如果不能不断推出新车,就将在竞争中失败”,北京市内的一家本田系专卖店营业负责人正感到焦虑。截至春季前后,本田的SUV“CR—V”倍受欢迎,但由于受欧美企业竞合车型的挤压,销售已经踩下了急刹车。
8月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汽车销量增长约10%,但日产汽车和本田连续2个月出现了同比下滑。而丰田截至7月也连续2个月出现下滑。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打越晋表示,“已经感觉不到‘反日’情绪”。那么,为何仍持续陷入苦战呢?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截至2013年下半年的“失去的1年”里,经营决策出现了空白期。犹如是在抓住日本企业推迟增产投资和新款车投放的空隙,欧美企业通过工厂建设等举措扩大了领先优势。
人工费上涨和反垄断强化等负面因素很多,但欧美企业并没有放慢对华业务扩张的迹象。这似乎体现了与担心“反日”情绪再次升温、投资态度消极的日资企业之间的态度差异。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