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日关系,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人,以日本外务省条约局条约课长身份参加谈判的栗山尚一。
记者: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有关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问题的发言是否进行了事前准备?
|
日本前外务次官栗山尚一 |
栗山尚一:在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大约2个月前,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在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会谈。当时,周总理表示“此次(的正常化谈判)不打算谈钓鱼岛问题”。
我们对此表示了欢迎。我们希望避免围绕尖阁诸岛的磋商出现分歧,进而影响邦交正常化进程的事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重要议题,包括与台湾签署的日华平和条约和赔偿问题等。
日本政府明确了尖阁诸岛属于日本领土的立场,并且对尖阁诸岛进行实际控制。我们的判断是,不谈就等于维持现状,这样可以接受。
记者:那么,田中首相为什么会问周总理“怎么看”这个问题?
栗山:我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记者:有关尖阁诸岛,中国主张曾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而日本方面则予以否认。真实的情况如何呢?
栗山:在国与国之间发生棘手争端之际,处理的方法除了战争之外只有3种。第1是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第2是请求类似国际法院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裁定。
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则推到以后。也就是“就没有共识达成了协议”的状态。而围绕尖阁诸岛的情况属于第3种。而我有时把这称之为“搁置”。
1978年签署《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之际,访华的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在与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举行会谈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邓小平的回应是推到以后。而日本方面也没有表示“不行,要明确地承认日本的领土主权”。
日本为什么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日本方面认为在提出问题后,与获得的相比将失去更大的东西。而所谓失去的东西,在1972年就是日中邦交正常化。而1978年则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记者:目前在尖阁诸岛问题上,日中关系为何会恶化到如此程度?
栗山:搁置和推迟的含义就是不改变现状。但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最初的动作是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邻区法》表示尖阁是中国领土。其后,利用各种机会寻求改变现状。
我认为尖阁诸岛问题并非单纯的领土主权问题,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已经走过倡导“和平崛起”的时期,最近开始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我认为这并不容易。
记者:现在回顾历史,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栗山:从日本的外交整体来看,日中关系的正常化曾是最大的战后待解决问题。借助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日本恢复了独立,重返国际社会,但之后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仍处于待解决姿态。在法律以及政治层面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是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的意义所在。
还有另一个意义。衡量外交谈判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的尺子在于互相能够获得多大的利益。仅仅一方获得利益的协议无法持续。而利用这把尺子衡量1972年以后的日中关系,明显是积极的。有助于亚洲整体的政治稳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饭野克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