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包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在内的改革方案。这将是中国今后10年的经济改革指导方针。关于今后中国改革的方向性,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摩根大通(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
|
摩根大通(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 |
记者:如何分析本次三中全会所讨论的内容?
朱海斌:首先是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预计这两个机构都将由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其次是表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自1993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阐述市场作用时一直采用“基础性”这一表述。而此次表述发生了改变。
此外,公报中阐述了财政改革和土地改革,这也显示领导层曾对此进行过深入讨论。而其他经济议题则沿袭了去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表述。而在非经济议题上,司法制度改革值得关注。地方层面的检察权和审判权有望进一步独立。
记者:未达到预期的内容有哪些?
朱海斌:从公报未涉及的问题来看,首先应当提到的是金融改革。不过,金融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因此可能无需特意加以阐述。其次是未涉及户籍制度改革,未详细阐述土地改革,同时没有提到国有企业改革,而是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些都令人感到失望。
此外还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表述,由此可以看出改革派和既得利益层的博弈。例如,一方面强调了国有企业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表示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改革姿态也同时使用了“大胆”和“慎重”两种表述,这种情况非常突出。在中国,相比宏伟蓝图,具体采取哪些行动更加重要。我们认为,明年中国至少将在3个方面推进有意义的改革。
记者:这些改革是指哪些领域?
朱海斌:首先是行政改革。行政审批事项明年将进一步减少。此外我认为还将推进金融改革。在半年以内,作为存款利率自由化的第一步,将推出可转让存单,此外还有望由民间资本设立银行。而单日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区间也有望从目前的1%扩大至2%。
此外,明年还将启动财政改革。目前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中央和地方几乎各半,但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则是中央占15%、地方占85%。今后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将由地方转移到中央,而促使财政支出更接近财政收入的改革有望启动。虽然公报未作出明确表态,但旨在引入新税种的动作也将启动。而旨在促进环保的资源税以及引入起法人税减税作用的增值税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前田昌孝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