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 |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企稳?在中国新选出的领导层的领导下,中国经济政策是否将发生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编者按:本文由日语原稿翻译而成)
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
记者:中国经济增长率截至今年7~9月已经连续7个季度出现放缓。对此您怎么看?
李向阳:我认为中国经济从短期来看在7~9月已经触底。目前金融机构融资已经开始增加,而经济景气度也出现了改善。由于前景明朗,铁矿石价格也在走强。10~12月的经济指标或将继续改善。不过,仍然难以实现V型复苏,今后将维持缓慢复苏。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过去20年里为9~10%。而今后将降至7~8%的水平。
记者: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向阳:目前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适龄劳动人口超过其他年龄层带来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在今后1~2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迎来顶峰。劳动力的供需正日趋紧张,包括外出务工农民工在内的工资水平正在上升。
如果在以前,经济放缓将直接导致失业问题,但如今即使经济出现放缓,失业问题也不会加剧,也不会产生大量农民工丧失工作岗位而返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则无法轻易裁员,因此利润率正在下降。
记者:外需的前景似乎仍不明朗。对此您怎么看?
李向阳:由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减速,中国的出口已经很难维持2位数的增速,今年的增速将为7~8%。消费疲软的美欧正在强烈敦促中国和亚洲各国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因此以往的出口依赖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记者:中国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您怎么看?
李向阳:这将是中国今后长期面临的烦恼。虽然中国有必要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但内需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
中日将“政冷经冷”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恶化的影响?
李向阳:评估中日关系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为时尚早。毫无疑问,在经济增长率、就业和税收等方面将产生消极影响,但中国将甘愿承受这些损失。钓鱼岛问题并非单纯的外交问题,而是全体人民的问题,中国的新领导层也无法做出让步。今后的前景将不是“政冷经热”,而是“政冷经冷”。
以东盟(ASEAN)为中心,外加中日韩等国家的东亚16国自由贸易协定(FTA)已经进入讨论阶段。从基本上来说,东盟提出这一构想的出发点是避免在构建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成为配角,但如果考虑到长期的区域内市场的发展,中日韩3国也将不得不加入这一框架。
记者:在新领导层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
李向阳:在西欧,领导人更替后政策会发生重大改变,但中国则不同。这只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领导人换届,新领导人将重视与前任政策的连续性。中国今后将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转向节能环保型的高效经济。新领导层也有必要推进旨在实现稳定增长的改革。
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记者为大越匡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