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经:香港的繁荣得益于一国两制
2017/06/30
香港从英国回归中国已经20年。针对如何评价这一期间的香港变化以及今后的走向,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记者采访了香港财界的重量级人物和日英有关专家。就“一国两制”以及“一带一路”等,香港利丰的名誉会长冯国经从商界人士的角度谈及了自身看法。 (编者注:本文由日语原稿翻译而成)
香港利丰的名誉会长 冯国经 |
记者:从商界人士的角度来看,“一国两制”是否称得上一直在发挥作用?
冯国经:香港的繁荣得益于一国两制。失业率近年来长期低于4%,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持续保持着领先地位。得益于(在事实上向香港开放大陆市场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美国和日本的服务业企业也通过香港法人,第一时间在大陆建立了全资子公司。众多海外企业在香港建立地区性统括基地也是因为有了CEPA。
有人提及(北京的)政治干预,但这是将重点放在“一国”还是“两制”之上的定义的问题。虽然我不希望深入涉及政治讨论,但从在香港长大的我来看,北京的做法完全符合《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
记者:大陆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香港经济的存在感正在降低。
冯国经:相对来说,的确如此。过去香港的生产总值(GDP)曾达到大陆的约2成,但如今仅为3%。不过在人均GDP方面,香港约为4万3000美元,仍高于上海和深圳。即使香港不再是中国城市的领导者,也是主要城市之一。不仅是数字上,还存在(从英国统治时代延续下来的)普通法和法治等差异。
记者:作为中国与海外联系的桥梁,香港的作用是否也在下降?
冯国经: 在我的祖父创办利丰的100年前,只要用英语将卖方和买方联系起来,就能赚到15%的中介手续费。但现在的中介作用不再那么单纯。随着中国的经济开放,香港成为管理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利丰将世界40个国家、5万家工厂组织起来。我认为作用反而正在提高。
记者:美欧流通企业与中国的工厂直接联系、以避开香港贸易商的“去中间商”倾向好像也有增加。
冯国经:分析此前的供应链发现,大陆占附加值额的约30%。从亚洲各国采购的零部件在大陆最终完成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但在如今,为了应对追求“美国制造”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诞生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出现了在美欧完成最终生产的必要性。全世界都在寻找能跨境迅速展开行动的中间商。香港的未来就在于此。
记者:在香港的年轻人中,“无法提升阶层”这种不满正在加强。
冯国经:与20年前制造业离开香港之时相同,良机在外部。如果借助加强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经济合作的“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约7千万人的市场,就能够将创新的想法变为业务。
记者:香港将如何参与中国领导层主导的“一带一路”?
冯国经:一带一路对于香港来说构成巨大机会。1980年世界消费的83%集中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但随着中国、印度和东盟(ASEAN)各国的中产阶层的崛起,现在减少至3分之2。到21世纪中叶,如今的发展中国家或将超过发达国家。以香港为出发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将占到(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新消费的约7成。
回归20年来,香港此前致力于解决住宅问题和贫富差距等内部问题,加强了内向趋势。但应该将目光再次转向外部。必须通过做大经济蛋糕,来解决财富的再分配问题。
冯国经(Victor Fung Kwok-king): 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建立了将美欧流通巨头和亚洲的工厂网联系起来的商业模式,将利丰培育为大型贸易商。他同时担任中国全国政协委员。现年72岁。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报道评论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