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中日茶坊 > 一个35岁中国研修生眼中的日本

等身大的日本(11) 一个35岁中国研修生眼中的日本

2014/04/22

PRINT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我去年在东京都内认识了一家服装相关企业的社长。该公司是一家中小企业,虽然在中国上海、青岛和深圳都拥有服装工厂,但东京总部却只有仅仅8名员工。

 听说这位社长读了我的书之后很有同感,于是我前去采访,顺便表示问候,结果这位社长向我介绍了一位中国研修生。这位研修生是在上海工厂工作的35岁男子,当时正在利用名为HIDA(海外产业人才培育协会)的机构的一项制度,在东京接受为期6个月的研修。

  这位社长表示,过去曾接收过2名研修生,而这名男子是第3位。据称,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这位研修生在日本掌握日语,同时学会在日本工作的内容,而且还能让其它中国员工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有机会到日本进行研修”,这有助于激励员工的干劲儿,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与此同时,对日本员工来说,中国研修生的存在则可能构成巨大的刺激。对于在东京总部工作的日本人来说,与中国各工厂员工的交流非常困难。由于大家都仅仅关注自己的立场,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但只要东京总部有1个中国人,就可以通过这个人来推测中国人的言行,会觉得“的确如此。中国人在这种时候会采取这样的行动”,或者会反思“以前和上海工厂都是这样保持联系的,不过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能没有准确地传递过去”。从这些方面来说,利用研修制度向公司内部引入不同文化非常有意义,这位社长表示。

    这名研修生姓胡。1978年出生于安徽省。他有3个姐姐,而他是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就经常看《哆啦A梦》和《名侦探柯南》,怀着对日本的憧憬之情。在安徽省一所大学学习日语之后,为投奔已经前往上海的姐姐,自己也打算在上海工作,但却迟迟没有找到工作。这个时候,在招聘会上发现了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最初曾遭到拒绝,但胡先生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在与公司面谈时表示“开始可以不要工资。我一定会努力,请一定要录用我”,于是得到了录用。

    在那之后,胡先生在上海工厂负责服装产品方面的工作,成为东京总部与工厂之间的沟通桥梁,去年被选拔为研修生。以下是我见到胡先生时的对话。

    我:来到日本后,对日本的印象怎么样?

    胡:在日本,道路上完全看不到垃圾。城市非常整洁,我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大家看到红灯都会停住脚步,这也让我感到吃惊。

    我:在来到日本之前,有没有让家人和同事感到担心的事情?

    胡:我不能吃生鸡蛋和生鱼片,所以有人问我“吃饭有没有问题?”。同时,大家还问我“与日本员工的沟通有没有问题?”,或者告诉我“走夜路非常危险,晚上尽量不要外出”。实际上,日本的夜路非常安全(笑)。虽然有些人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我的朋友中,也有人对我说“能在日本呆半年,真是太羡慕了”。

    我:在日本期间,除了工作以外还做了哪些事情?

    胡:我用日语写了很多博客。虽然我的日语还不太好,但我写了在日本吃到的东西、去旅行以及出差时遇到的事情等。在研修的后半阶段,我还用中文发表了微博。

    我:在日本最受感动的事情是什么?

    胡:来到日本不久之后,日本员工们为我举行欢迎会,当时瞒着我,把我在上海的妻子写来的中文书信保管起来,然后读给我听。结果我高兴得大哭起来。

    我:最感到吃惊的事情是什么?

    胡:是社长和员工一起在廉价的食堂就餐。在日本,地位高的人和有钱人也和我们坐在一起,吃相同的饭菜,这非常普遍。我对这样的事感到吃惊。

    胡先生在今年2月返回了上海工厂。社长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今后在人生中或许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日本生活的半年时间如果对他来说成为美好的回忆,成为心灵的支撑,我将非常高兴。希望他今后继续努力奋斗。”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133
具有一般参考性
 
5
不具有参考价值
 
48
投票总数: 186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