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中日茶坊 > 机器翻译正在迅速走进中日商务领域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82)机器翻译正在迅速走进中日商务领域

2020/01/17

PRINT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去年12月上旬,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70年校庆,我参加了大学组织的老校友座谈会。同样也是日语专业出身、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白刚在座谈会上提出建议说:“在机器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外国语专业的大学在科研方面需要重视语料的建设。”

 

      语料这个单词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个很陌生的词汇,但是对于机器翻译行业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入门第一词。因为语料像算法那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外国语专业的重点大学,在其大庆之年的著名校友座谈会上出现谈及语料问题,这一事本身就很值得回味。说明外国语专业一向独占的语言交流这块圣地已经受到机器翻译的严重威胁,而不得不正视机器翻译这一时代新技术的存在了。
      

      不久之后,有朋友邀请我加入了一个名为“人机翻译技术论坛”的微信群,我进去之后一看,许多人的议论都谈及了来自机器翻译的威胁。比如,有人说现在的机器同传越来越历害了,今后不少同传译员尤其是水平比较低的译员会被机器同传所代替。针对翻译界对机器翻译的批评之声,有人说:“机译公司蚕食传统翻译市场,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被痛打是应该的。”

 

      更有人预料2020年将是机译公司大范围地、高强度地直接或通过代理人抢夺传统翻译市场的元年。小牛翻译、搜狗等机器翻译的技术平台都将公开转型到翻译业务的开发,机器翻译公司往年施放各种烟雾弹,到今年都将撕开欲说还羞的面纱,进入白刃格斗的状态。这十年来不少专业人士已经在各种场合提醒传统翻译公司与译员将面临来自机器翻译攻城略地性的大规模挑战,事实上这一天还是按早年预测的那样如期而至了。
       

      对此,我自己最近也亲身体验了机器翻译大显身手的商务场面。去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在河南南阳,来自日本京都的一家机器人公司与当地一家叫作汇博医疗的公司经过一下午的热烈讨论,终于就共同研发新产品达成共识。中方立即为此起草了合作文件,当时日本方面早已过了下班时间,无法立即安排人把文件及时翻译成日文版。本着趁热打铁的意识,我紧急安排小牛翻译试译。试译文本出来后,一看质量不错,在此基础上做了些修改,就形成了可供签署用的正式文本,使中日双方的这项合作进入了正式启动状态。

 

      事后,中日双方都为文件工作的安排迅速和到位表达了很高的评价。这使我再次认识到机器翻译替代人工翻译已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拥抱机器翻译。我们必须要以具有前瞻性的目光来看待新技术的出现和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抗拒和回避。

 

      针对中日同声传译工作现场出现的质量低下等问题,我在日经中文网上曾发表过批评文章,指出同声传译的译员们也需要有认真工作的工匠精神。小牛翻译的负责人张春良曾就我的批评意见表达了他的看法:“人工翻译需要工匠精神,其实机器翻译也需要工匠精神。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好的机器翻译引擎需要三步:第一,先进的算法模型,第二,高质量的双语训练数据,第三,引擎训练完之后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打磨。三者缺一不可。”

 

      确实如此,技术在不断升级迭代,需要所有从事机器翻译的专业部队都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追求更好,要想尽各种方式来寻找更佳的解决方案千方百计地提高机器翻译的质量。

 

      现代化技术同样需要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随着中日之间的关系改善,随着中日将在第三方国家展开和推进更多的合作项目,对中日两国的机器翻译平台和专业公司来说,会迎来更多、更广、更深的商务机会,同时也就面临着怎样提供更快、更好、更令人能满足的翻译服务这一艰巨课题,期待中日翻译界能够展开更加扎实和深入的合作。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5
具有一般参考性
 
0
不具有参考价值
 
3
投票总数: 8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