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46)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为什么会牵动中国人的心
2019/04/19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2019年4月15日,正在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因维护施工不当而发生意外火灾,作为巴黎象征的圣母院木制部分基本被烧毁,尖塔坍塌、屋顶烧毁、建筑受损严重。
消息传来,听说法国举国震惊,在大火发生后不久,民众自发地聚集到圣母院前,虔诚地跪在地上唱起圣母颂,一起祈祷巴黎圣母院能度过这一劫难。
大火发生前的圣母院(左)和火灾后(Reuters) |
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日本人一样,我也感到十分震惊。去年即2018年的初夏,我去欧洲出差,完成在周游世界的邮轮上的欧洲区段的演讲工作后,独自一人在法国勒阿弗尔登陆,乘大巴前往巴黎,再从巴黎返回日本。
因为是第一次访问法国及巴黎,我断然给自己放了2天假,6月18日那天,整整一天在巴黎城内转悠,看了不少地方。由于下榻的酒店离巴黎圣母院不是很远,自然我的巴黎自由行也就从巴黎圣母院起步,拍了一些照片。
那天上午天气不好,云层很厚,还担心下雨,中午过后天空才放晴。傍晚时分,我在回酒店的途中,特意再跑到巴黎圣母院的跟前拍了一张带有蓝天白云的照片。可惜的是跑累了,没有再多走几百米,拍下巴黎圣母院这次毁于火灾的那座美丽的尖塔耸立在蓝天白云中的景色,以致成为今日深深的遗憾。
从网上可以看到,对巴黎圣母院遭受火灾侵袭许多中国人及日本人都十分震惊,刷屏现象持续很久。在法国或巴黎众多的古老建筑中,中国人对巴黎圣母院情有独钟,这是因为维克多·雨果这部小说早在1923年就出版了中译本,1949年前后,由陈敬容翻译的新译本《巴黎圣母院》出版,这个名字就在中国深入了人心,借用一句中国新华时评的话,那就是“通过文学艺术、邮件照片、通信家书,巴黎圣母院早已走进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我记得文革结束后,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在中国重新出版,许多城市的街头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这些久违的西方文学名著。许多海外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中国各地电影院的银屏上。和日本电影《追捕》、《生死恋》、《华丽家族》等一样,电影《巴黎圣母院》也极大地丰富了文革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文革中长大的一代中国人终于拥有了可以和世界各国民众谈论文学和艺术的共同话题。巴黎圣母院这座美丽的哥特式建筑以及吉卜赛女郎埃斯米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善成了中国人的感情聚焦点。
说到巴黎圣母院走进中国人精神世界这个话题,还需回顾一下中国人的出境游政策和人数的变迁。
1997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正式开展。1993 年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为374万,97年跨入500万人,此后开始快速增长。200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口数第一次超过1 000万,3年后,这个数字翻倍,超过了2 000万。03年达2022万,首次超过日本1700万人次左右的出境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到05年,人数又增1 000万。即便如此增长,1994年至2003年中国累计出境人数也才接近1亿人次。然而,13年中国有近1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近1.5亿,已经长居世界第一之位。
这么大规模的出境游人数,使得“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意识成了中国人的普遍共识,甚至成了辞职的理由。大规模的出境游还使中国人获得了实际观看、欣赏和体验海外古迹、文化遗产、自然景貌的机会,巴黎圣母院等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的樱花红叶美食温泉等真正走进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巴黎圣母院的失火才会在中国引起人们的遗憾和痛心。这和一到樱花赏花季节,中日航线就一票难求的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类艺术瑰宝、自然美景的无限爱惜之情。网上实时直播、世界同时心痛美丽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其实是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使得全世界进入了可以实时共有话题的时代。再借用一次新华时评的评述:“爱文化、爱艺术,追求正义、崇尚善良,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吧。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