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我尽可能地不接受采访。因为中国的记者会夸大我的说法,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写成新闻”,笔者曾有机会与中国一家大型电子厂商的高管促膝谈心。据这位高管称,由于在采访中说的话会被记者扭曲报道,因此这位高管在中国原则上不接受采访。对此,笔者摇着头回应道“恰恰相反,只有接受采访才能让记者无法随意报道”。
记者是为谁而写稿呢?当然是为了读者和观众。记者的使命就是经过多次艰辛的采访来探究真相、报道事实,并以此纠正社会不正之风,促进改革。尽管如此,报道行为并不是慈善事业。记者和媒体也需要通过报道新闻来维持生存。如果只是一味地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或是报道与其他媒体相似的新闻就会导致读者流失。要想长久地抓住读者的心就必须报道有冲击性的新闻。
不过要是记者选择走捷径,就会出现那位高管所担心的现象。即夸大和捏造新闻。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产生效果,但并不会持续很久。因为读者一旦知道所报道的是假新闻或是夸大事实的新闻,就会失去信任。而如果媒体大量刊登假新闻或夸大新闻,其发行量和阅览量也不会增长。经常报道捏造或夸大新闻的记者,最终也将失去读者的尊重。这样的媒体和记者从长远来看都将遭到淘汰。
认真的记者和正统的媒体重视的是独家新闻。多多报道其他媒体没有报道的独家新闻是引领媒体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石。独家报道如果能够获得读者的持续关注,媒体不但有望获得稳定的订阅费,还会获得可观的广告收入。为此,媒体企业要求记者多报道独家新闻,记者也为搜罗独家新闻而东奔西走。
这里存在一个陷阱。政府和企业在向寻找独家新闻的记者提供一定信息的同时,作为回报,会要求记者写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报道。从政府和企业获得独家新闻的记者因今后还想获得独家新闻,便在不知不觉中迎合对方。逐渐地,记者的目光远离读者,一味迎合采访对象的喜好。如此一来,令采访对象不悦的“真实”新闻也就不再被报道。
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罗宾·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在《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拥有自己的专栏,并多次在专栏中批评历任总统的经济政策。为什么克鲁格曼能够言辞犀利地批评总统呢?克鲁格曼教授在自己的书中回答称“因为我远离华盛顿的正规交流场所”。教授指出在华盛顿报道政治新闻的记者都是通过政府高官的透露以及对掌权者进行采访等方式来获得内部消息,不过这很容易令记者陷入危险境地。因为记者既会受到获取特殊消息的诱惑,也会感受到被消息来源拒之门外的恐怖。
但克鲁格曼教授却是在位于新泽西州的大学任职。他说“我写稿时既不用在意华盛顿的政府高官,也不用刻意顾及他人”。教授总是根据公布的数字和分析来写专栏,因此比其他记者能更早地指出总统政策的不当之处。
笔者本人也是记者,就如何与采访对象保持距离一直感到头疼。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读者,有时也不得不批评那些曾关照过自己的采访对象。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感到胃痛。因为采访对象痛苦的表情和愤怒的面孔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如此,若是完全按照采访对象的意愿来写,进行宣传,就会辜负了读者的信任。
说实话,笔者也觉得不采访就写稿会轻松许多。只收集企业发布的经营信息和政府发布的政策信息,根据这些进行理论性的批判,就完全不会出现胃痛的情况了。既不用反复地尖锐提问,也不会招惹采访对象厌烦。就算在报道中进行批评,也不会有人因此下不了台。这样就可以一直当老好人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唯有采访才是记者的根本。听取持有各种立场的采访对象的想法,将各种对立的观点进行整理的同时形成独自风格的可以让人接受的“客观事实”,这才是采访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乐趣所在,也是痛苦之源。有时还会被采访对象欺骗或是误解。不过,只有在烦恼和痛苦中发掘出来的“真实”才是有份量的。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