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爱国主义的边界
2019/01/31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是诱导中国人买日本商品的文章”,针对笔者阐述抵制外国产品没有意义的专栏,经常有这样的批评。说实话,感到厌烦。我并没有说“请买外国产品”,而是说“不要搞错爱国的方法”。即使在经济活动中加入抵制外国产品等人为因素,也无法打造富强的中国。抵制外国产品往往仅仅是披着爱国的外衣,背后隐藏着试图保护落后产业的意图。市场经济时代的爱国是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提高产业竞争力。
2019年哈尔滨冰雕节(2019年1月5日,kyodo) |
“爱国主义者”煞有介事的反驳之一是,“如果不断买外国产品,中国工业将灭亡。因此政府应该阻止外国产品的购买”。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不仅不理解经济原理,甚至不了解现代史。消费者并不愚蠢。如果中国国内就有令人满意的中国企业的产品,消费者肯定会买。电视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向外国开放中国市场,1980年代日立、松下和索尼的电视风靡一时,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电视生产企业大部分启动与外国企业的合资。
|
中国的电视品牌被淘汰,中国的媒体甚至感叹“纯粹中国品牌的电视迟早将消失”。但现实是相反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拼命从外国企业学习技术和营销的手法,2000年以后转入反攻。销售低价优质的中国品牌电视,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曾经购买日本和韩国电视的中国消费者改为购买中国品牌的电视。除了高端机型,如今似乎很少有消费者试图购买外国品牌的电视了。
虽然没有对外国产品的抵制和政府的保护,中国的电视产业也生存了下来。个人电脑和手机也走出相同的道路。当初外国品牌席卷中国市场,但不久中国品牌卷土重来,反而驱逐了外国产品。与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锻炼了中国的电子产业,孕育了像华为那样即使进入国外仍取得胜利的先进企业。如果中国政府限制外国产品,强迫消费者购买技术落后的中国企业制造的电视、手机和个人电脑,这些僵尸企业至今仍生存下来,中国经济或许仍然落后。
笔者并非完全否定产业保护主义。刚刚诞生的产业需要政府的保护,将与之竞争的外国产品排除在外,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如果新兴产业从幼儿期跨入少年期、青年期,政府的保护应减少至最小限度。相反,像农业那样步入老年期的传统产业或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道理与人类的一生相同。幼儿期的孩子必须有家长妥善保护,但如果一直宠溺孩子,孩子到任何时候都无法成为出色的成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使之独立,让其走向成熟。而到了高龄,将再次需要保护。
在这里想重新问几个问题。在中国对于外国企业的涉足受到明显限制的银行、石油、通信、医院、铁路和航空等的服务,你是否确实感到满意?铁路只有速度提高被强调,但运费之高和车内提供的盒饭的质量是否值得向世界夸耀?这些产业既非婴幼儿也不是老人。由于过度进行保护,或将被讽刺为欠缺自助精神的中高年产业。市场经济的爱国应该是倾听消费者的意见,推动生产者提供质量高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限制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而获得的利益并不大。正如笔者在日经中文网上期专栏中所说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的年消费额不到2万亿日元,最多仅相当于日本GDP的0.3%,如果是中国的GDP,则仅为0.1%。而且中国游客在日本购买的多为服装、化妆品、日用品、家用药品和点心,从产业技术的观点来看,几乎都不属于先进的产品。属于谁都能制造出的产品。而不是国家必须设置限制保护的重要产业。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