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 为日经中文网撰稿:这次打算聊聊与中国完全没有关系的德国近现代史。或许各位读者不太关注,但生活在21世纪的亚洲,能从德国的历史上学到很多东西。我在日经中文网的这个专栏中,一直反对“大国主义”。这是因为我认为与国家(政府)的大小和强弱相比,不为人知的普通人的幸福更加重要。但这次的文章写给更重视国家的大国主义者。希望基于德国的历史,重新思考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直至19世纪中期之前,尚不存在德国这个国家。由于邻国法国的巧妙外交政策发挥作用,德意志分裂为很多相互间不和的小国。19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军队击败了德意志各国的核心国家奥地利和普鲁士,日尔曼民族接二连三尝到失败的屈辱。在这种屈辱的背景下,产生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者认为,必须统一讲德语的日尔曼人居住的所有国家,建立强大而统一的德国。
统一的推动者是普鲁士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普鲁士以繁荣的经济为后盾扩充军备,找到了统一德国的机会。而反对德国统一的是法国。俾斯麦煽动反法情绪,激发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经过周到准备的俾斯麦以巧妙的手段引诱法国加入战争,击败了拿破仑三世。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了加冕仪式,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在200多年里一直主导欧洲大陆局势的法国失去了权威。但是,虽然俾斯麦是足以被称为铁血宰相的军国主义者,但他并未进一步发动战争,同时没有提出更夸张的梦想。俾斯麦并未寻求与奥地利的统一,不希望占有广阔的领土。这就是被称为“小德意志主义”的想法。
德国统一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经济方面也形成超越英国的势头。但是,坐在首相宝座上的俾斯麦采取了甚至称得上懦弱的谨慎外交政策,不断避免与法国的再次战争。如果接着展开战争,充满复仇心的法国或将尽全力挑战德国。俾斯麦认为与法国的战争不利于德国的发展。
德国与俄罗斯签署秘密条约,彻底阻止了法国与俄罗斯联手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德国事态的发生。不管德国多么强大,如果同时遭到敌人从东西两面夹击也难以承受。此外,为了使法国的目光转向欧洲之外,俾斯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法国在亚洲和非洲获得新的殖民地。
但德意志帝国第3任皇帝威廉二世对俾斯麦的政策感到不满。认为德国已经变得强大,要求获得与之相适应的领土和地位。过去德国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部分,曾处于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德国的精英们力争实现这种复兴。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麦首相辞职,随后撕毁与俄罗斯的秘密条约,反而开始与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结果促成了俾斯麦曾极力避免的俄法同盟。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克制反法情绪,而威廉二世则公然显露反法情绪。
此外,威廉二世为了对抗控制全球海洋的英国,开始建造军舰。将向海外渗透势力的政策称为“新航线”政策,与英法两国上演了争夺殖民地的竞争。德国着手建造从柏林到巴格达的铁路,插手英国的中东政策。1905年,威廉二世突然访问了法国此前扩大势力的摩洛哥丹吉尔,与法国的紧张关系加剧。虽然此后通过举行国际会议,进行了协商,但德国的主张未能获得通过。德国1911年借助摩洛哥内乱的机会,将军舰派往摩洛哥的阿加迪尔,与法国的紧张关系再次升温。
面对新兴大国德国炫耀军事力量,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三个传统大国日趋感到警惕,随后展开对抗措施。在过去数百年里处于敌对状态的英国和法国在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建立了针对德国的共同战线。随后俄罗斯也加入协约,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成立。伙伴减少的德国从支持日尔曼民族的立场出发,与势力衰弱的奥地利结盟,还携手因遭英法俄侵蚀而同样弱化的土耳其。
俄罗斯推动的泛斯拉夫主义、德国推动的泛日尔曼主义这2个民族主义围绕奥地利皇储被暗杀发生了激烈冲突,1914年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拥有强大的陆军,但面临与法国和俄罗斯的两线作战,结果遭遇失败。由于将部队分别部署于东西两线,德军在马恩河会战中被法军击败,失去了胜利的机会。俾斯麦的担忧成为现实。德意志帝国皇帝曾不惜一切扩张海军,但在以陆战为主的实际战争中海军并未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