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向支撑经济的刺激政策
2018/07/25
中国开始显示出优先支撑经济的姿态。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为防止评级较低的公司债陷入债务违约,扩大了流动性供给。并显示出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周转困难,扩大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这些举措有缓和中美贸易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的目的,不过也有事实上搁置此前的削减债务路线,带来拖延金融风险的担忧。
中国国务院在7月23日的常务会议上提出“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由于中美贸易战日趋激化,有声音担心中国下半年出口将走弱,不过将确保2018年达成“6.5%左右”经济增长率目标。中国将在7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2018年下半年的经济运营方针。
经济刺激政策之一是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中的“中性”一词去掉。23日央行向大型银行注入5020亿元,创出新高。据中国媒体报道,央行指示商业银行利用这笔资金,购买评级在“AA+”以下的公司债。
一名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表示,“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开始直接干预债券市场”。由于加强对不经由银行的“影子银行”的限制,在中国的公司债市场,1~6月的债务违约额超过4千亿元,同比增加4成。评级较低企业停止发行公司债的情况不断。
在财政运营方面,采用了“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的表现,暗示将扩大财政支出。预计财政资金将主要流向地方的道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1~6月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比增长率从2017年增长19%下滑至增长7%,成为拖累经济的主要原因。
关于作为地方政府的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司“地方融资平台”,会议上提出“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此前中央限制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但现在转变了方针。
虽然国务院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不过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保持在一个高位,20%以上的增长速度保持了很多年。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前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和过去相比没有那么强烈了。
现实情况是现在只剩下难以盈利的地方案件,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将增加的担忧浮出水面。
以雷曼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为导火索,中国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债务急剧膨胀,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2017年的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超过250%。中国领导层在2017年秋季的党代会后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经济的最重要课题,致力于压缩过剩债务。
此次的决定可以说是明确显示出相比结构改革,将优先稳定经济的姿态。这也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的债务再次膨胀,增强未来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原田逸策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