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在加强海外收购攻势。目标是拥有尖端技术和品牌的发达国家企业。此前集中于资源领域的收购对象正在向制造业、金融和房地产扩大。中国政府提出的“产业高度化”国策在发挥作用。但是,在不顾摩擦加紧对外投资的背后,透露出中国企业对国内经济放缓的担忧。
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决定收购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商瑞士先正达(Syngenta AG)。中化集团董事长任建新在谈到收购目的时表示,“我们将与先正达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努力,保持公司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最领先的竞争优势”。
中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先正达在农业生物方面的知识产权。先正达由欧洲药企巨头诺华(Novartis)和英国药企阿斯利康(AstraZeneca plc)的农业部门在2000年合并成立。在农药和种苗领域,与美国孟山都(Monsanto)竞争世界首位,在农药领域位于世界首位。先正达将每年销售额的10%用于研发,以卓越的技术实力闻名。中化收购先正达后,先正达的经营仍将委托给现任管理层,中化将参与新型农药的共同开发,提高本公司的技术实力。
中国半导体巨头紫光集团正在积极向美国硬盘厂商西部数据公司出资,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坦言目的是“合法获得知识产权”。
中国企业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品牌的动作也愈发活跃。海尔集团在2016年1月决定收购美国通用(GE)的家电业务。收购后将继续保留“GE”品牌,用于开拓北美市场。海尔在中国握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在发达国家处境艰难。
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类)达到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最高纪录。当前,虽然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减速,但是对外投资却在扩大。某国有车企人士感受到了危机,“希望提高技术和品牌实力,担心无法确保持续成长”。
中国长期以劳动集约型的制造业为主,近期受人工费高涨等因素影响,这种产业培育模式将迎来极限。中国国内的潜在增长力也呈下滑倾向,中国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放到获取本国不具备的尖端技术和品牌上,进军海外市场。
2012年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这种倾向愈发明显。东风汽车向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出资,联想集团收购美国摩托罗拉的移动终端业务。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以成倍的速度扩大。
调查公司清科研究中心预测,2016年将“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继续高水平的对外投资”。但是,中国资金的膨胀很容易引发摩擦。2013年,中国猪肉供应商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决定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但受到美国国会的反对,收购谈判陷入停滞。“中国威胁论”或将在全球扩散。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北京 阿部哲也、苏黎世 加藤贵行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