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国际团队在台湾西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被认为是19万年前至数万年前的猿人下颚化石。与在中国大陆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相比,下颚骨和牙齿更大,而与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化石的弗洛勒斯猿人相比,特征也存在不同。
|
在台湾海域海底发现的猿人下颚化石的复制品(实际大小,东京上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
研究团队称,此次的发现很有可能成为亚洲的“第类4猿人”。研究成果将于1月28日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发表。
化石发现于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之间的海底,由渔网打捞所得。研究团队2009年确认其为人类化石,定名为“澎湖人”,自2010年起启动了全面调查。
根据该下颚化石中的钠和氟的含量推测了年代。在发现化石的海底,到目前为止还大量发现了象和鬣狗等栖息在陆地上的动物化石。有研究认为在300万~1万年前的冰河期,台湾与中国大陆在陆地上相连,并遍布着森林。
在距离此次发现地以北约1千公里的中国安徽省和县,1980年代发现了被称为“和县人”的猿人化石。据称,两者特征相似。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人类史研究团队负责人海部阳介表示:“或许可以认为和县人与澎湖人是亚洲的第4类猿人”。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