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张石:据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中国大学生平均每天用在手机上的时间是5.29小时,网络社交时间所占比重最高(38%),消遣和工具类其次,分别占28%和27%,电话和短信时间仅占7%。手机使用总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减少;大学生对手机使用时间的估计存在误差。结论:智能手机仍是重要的社交工具,基于手机的社交活动是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许丹、王逸、钱露露等《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调查报告——来自经验取样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1月13日)
|
张石 |
确如报告所说,智能手机极大扩展了人们交际的虚拟空间、摄取知识的空间及自我表现的空间,并由于智能手机具备摄影和自由传递相片等功能,会给人生带来很大的乐趣,但是对于智能手机这个“利器”,用得好了可以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用得不好却可以使你变得浅薄无知。
在微信几乎占领中国人网络交际空间后,人们在微信上最常做的事情基本有二,第一是转载各种点击率高的消息,二就是“晒”自己的个人生活照片,这两个活动无疑会增添生活乐趣并满足表现欲,但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
第一个就是“浅读习惯”。在寻找点击率高的文章以进行链接的时候,最关注的往往是文章的标题,只要标题有刺激性,就会成为反复被链接的对象。人们一般都会以链接点击率高的文章,再为自己在朋友圈中赢得点击率而自豪,为此消耗大量的时间,然后再去疯狂寻找此类文章,并乐此不疲。这种浏览式的阅读,会使人养成一种“浅读习惯”,使人不会安下心来深入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而这样的文章本身,也多是为了赢得点击率写的,不会像写一本有价值的书那样,经过结构布局,深思熟虑,而往往是夸张式的,煽动式的,甚至可能是肤浅而不真实的。
我在读文章时有一个经验,那就是一般由“对谈”构成的文章,大多具有即兴性,不像由一个作者所写的文章那样逻辑严整,更不会像一本由一个作者专心致志写的一本书那样耐人寻味,而以“赚点击率”为目的的文章,往往也会这样。为了转载这样的文章,而且为了尽量多地转载这样的文章消耗大量时间,就会养成一种“浅读习惯”和“浅读依存性”,会使你再也没有耐心,或者没有时间去认真地读一本书,这样会使你的知识结构零散、浮躁、浅薄。
而“晒”自己的个人生活照片,做得适当是可以的,如果每时每刻都在“晒”,会使你的生活节奏手忙脚乱,时间被分割得很碎,没有时间从头到尾完整地安心做好一件事情。
但是如果你能够比较合理地利用智能手机,也完全可以取得和上面的负面因素完全不同的正面结果。首先,如果你不只是链接别人的文章,而是不断创作自己短小精悍的原创作品,厚积薄发,并适当地将这些作品在朋友圈或公共号上发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就会使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晒”照片也是如此,为了“晒”照片,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你可以认认真真去学习摄影知识,像对待一个作品一样对待你“晒”的照片,与其求多,不如重质,也许你“晒”照片的自我表现欲,会使你成长为一名摄影家。
美国人类潜能导师 斯蒂芬·科维(Stephen R.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认为:成功取决于习惯,而“习惯由三个要素构成,就是知识、技巧和干劲。知识回答‘干什么’或者‘为什么干这些事情’;技巧就是‘怎么干’,而干劲就是动机,也就是‘想去实行’。” (见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日译本,52页,Stephen R.Covey著,川西茂等译,キングベアー出版,1997)
对待智能手机也是如此,不仅要有占有和使用智能手机的愿望,还要有一个用智能手机“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智能手机是一个现代 “利器”,是让它使你变得浅薄无知还是使你不断成长,全看你如何去利用它和养成什么样的利用它的习惯。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