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烦恼
2019/02/25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很多年前,在上海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是关于国际金融和货币合作的。与会的一位上海的老师在他的发言里反复强调自己关于日元汇率的预测和估计百发百中,使得来自各国的学者只能苦笑,人们实在不忍指出这位仁兄对学术问题的无知。经济学和算卦不同,甚至跟气象学也不一样,人的行为和心理几乎无法预测。我们无法量化人的欲望,我们甚至无法保证经济统计的精准性。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精准的统计是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最近,日本厚生劳动省被爆料其收集来的劳务统计掺水,按规定其统计应该是对被调查人群的全数调查,但可能是国会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预算,于是该部门就擅自改变了收集统计数据的办法,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也是现代统计学的一个手段,但比起全数调查,准确度要差一些。日本政府对失业者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补助主要依据这个统计的结果,由于抽样调查造成统计失真,领去生活补助的人因此每人平均少领到数百日元。没多少钱。
|
这件事在国会被在野党议员问责,但结果发现,日本的宏观经济统计普遍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有专家建议重新收集数据。但就拿劳动统计来说,比起需要补发的那部分生活补助,重新收集统计数据所花费的成本要多很多。
1月份,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6%。虽然国内外的媒体都认为这是近年来的低增长,但从今天的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来看,如果经济真的增长了6.6%,那几乎可以说是个奇迹。我们被告知2018年汽车生产比前年减少了2.8%。汽车行业几乎可以说是景气的晴雨表,我们既可以通过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窥测到私人消费的动向,也可以想像出汽车制造业对零部件制造业和材料制造业的波及。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如果经济真的增长了6.6%,那么经济政策部门完全没有必要火急着调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年一直在说要去杠杆。一边去杠杆,另一边的经济发展6.6%,应该说成绩极佳。
有历史学家说,历史的史实是可以被捏造的,但历史的逻辑无法捏造。其实,经济学也一样,经济统计可以被篡改,但经济学逻辑无法被篡改。宏观经济统计是由每个分部门的经济统计累积出来的结果,每个部门之间的统计都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如果宏观统计失真,那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就很难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
在中国,经济统计的失真很多情况是由于上从政府,下到百姓,其实都不太把统计当回事造成的。可能只有地方官员视统计结果为自己的政绩之表现,为了领赏自然而然地介入统计部门的工作,主动要求多报瞒报。而且中国人的确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小学生拿着成绩单回家给父母看,总是捡成绩好的科目先给家长看。虽然中国早就制定了统计法,但你不会发现有谁因为违反了统计法而被处分和追究责任的人似乎还不多。实际上没人在乎统计,没人在乎统计法,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不过是摆设。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